一个朋友去年购买了一辆某品牌限量版车型。对车子本身,这位朋友倒是没有什么抱怨,之所以选了这款限量版是因为看中了限量车型保值率可能会好一点。买车时因为数量有限、销售周期短,所以优惠少。而如今,厂家显然已打破当初承诺的限量,这个限量版的车型如今大批量出现在街头巷尾,同时新车价格下滑,二手车自然难以保值。
限量版是从去年开始,一些车企业使用的营销手段,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虽然,从汽车消费立法的角度来说,没有专门对此作出规定,但从法律精神来看,厂家宣称的限量版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有效力的要约,而厂家突破限量给消费者带来了损失,就构成了违约。那么,厂家为何会做这样失信的事情。
动机自然是利润,限量版卖得好,不继续生产有些可惜。但这样的动机显得有点功利。从国外的一些限量版车型来看,其不仅仅是商家吸引消费者的一个噱头,更暗含着商家对自己品牌的提升诉求。通常而言,限量版的车型要么配置比普通车型更为精良,要么外形比普通车型更为华美。厂方通过投放这样的车型来扩大品牌内涵、展示先进技术,同时利用限量概念营造市场饥渴度。
而在中国,限量版似乎变了味道,对于品牌的提升功用似乎并不被厂家关心,他们好像仅仅把限量版当成一次以卖车为目的营销。在这种心态之下,看到有利可图,自然也就顾不得当初的承诺。当然,如果技巧能更高一些,厂家大可以把限量版的设计和技术直接用到量产车上,这样更能回避违约,但是无论怎么做,消费者事实上都会受到损失,而让消费者吃亏的厂家,在品牌和形象上也必然受到损失。这样的做法是否划算,实在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