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店在服装物品上定价,往往要依据顾客的认识体系来, 从策略上讲,价格定位应该与目标市场的期望相一致,与品牌定位相一致。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或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顾客在对服装的价格进行评判的过程中,首先会将商品的要素,如款式、面料、色彩、质量、品牌、包装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值多少钱。这种价值的认定标准是以自我心中的"价值认识体系"确定的。例如崇尚自然、强调穿着舒适、对绿色环保物品关注度高的人,对麻质服饰比较认可,冈此也能接受其比棉或化纤产品价格高的现象=但对希望自己的衣服不起皱、穿着笔挺气派的人来说,麻质的服饰不但保养麻烦而且穿着皱巴巴的很难看,那么麻质面料比高级化纤还贵,这是他心理上不能接受的。所以,麻质面料在国外比较畅销,但在国内一直不被消费者看好,这与同内顾客对面料价格接受有"自我认知体系"密切相关。
其次,顾客在价格的接受过程中,还一直"不遗余力"坚持"比拟工作"一即通过对比、联想、经验总结等心理活动,对商品的价格进行进一步的审核、评判。例如当一位女性顾客在商场看到某款连衣裙价格时,她理所当然地会对今天逛过的商场,对其他类似连衣裙的价格进行对比。"跟刚才看到的××品牌的连衣裙很像几牙,只是没有蝴蝶结而已,面料手感也很接近,但价格却比刚才那条贵了40 c7c,,有点不划算!"顾客甚至会用商场的定位档次潜在定义服装品牌价格的合理性,比如顾客进入上海国际品牌云集的商场--中信泰富或杭州的欧式一条街时,对其服装产品的高昂价格就已经有充分心理准备,认为是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他在大众化贩量的商场内,出现高昂服装价格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其实,顾客在确定选择购买渠道日寸,就确定了大致的购买服装的价格范围,一旦超出他的预期价格范围,就算商家将服装描绘成黄金也不会打动顾客的心!
当然,顾客还会用以前购买服装的经验来判断价格的合理性。例如前不久,某商场有一一位顾客愤怒地投诉:"你们这个品牌,怎么在全国的价钱差别很大啊?"上次在你们这个柜台买的一件大衣是1280元,但前两天,我到××城市出差,却发现同样品牌、同样的款式居然才卖1080元,这不是欺骗顾客吗?我要求退货,以后再也不买这个骗人的牌了了!"那么,可以肯定这个顾客在后续购买服装审视价格时,一定会总结上次的经验教训。
另外,顾客的经济收入与价格敏感度成反比,即收入越低对服装的价格高低就越关注敏感,希望"价廉物美",收入越高,对服装的价格高低关注就相对弱一些,而晕点
关注的是服装的品质和品牌带来的身份效应。例如动辄上万的LV提包从来不打折,但其在国内的销售量一直呈上升的趋势。甚至很多做服装加盟品牌生产或品牌代理的老板对LV产品乐此不疲,虽然他们非常清楚LV在他们身上赚了多少暴利,但仍认同他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