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人们的影响还没有消退,在2010年,人们继续崇尚“平价时尚”,将促使本土企业压缩成本,用价格来拉拢消费者认同。成本的压缩有几条出路:服装品牌摆脱代理商走直营、网销渠道;走出百货商场转投专业市场等等。可见,在成本压力面前,传统渠道的优势正在被慢慢削减。
开拓网络渠道是趋势
自行建立直销网络或者借助互联网零售商的平台发展新渠道,都是服装企业在未来渠道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发展问题。
杰克琼斯开店第三天创造47万的淘宝服装店单日销售纪录,约等于20家线下店的单日总销售。从杰克琼斯到优衣库,在淘宝上开店的知名大品牌屡屡创新纪录。业内人士认为,继线下传统的疯狂砸钱开店扩张方式后,还有一个低成本而群体庞大的C2C平台等待他们去淘金。
由于网购的主流客户群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一族,他们代表着一股新兴的消费力量,将日渐掌握消费领域里的话语权。对于任何一个国产服装品牌来讲,只要前先占据了这个平台,就会比竞争对手更早、更准确地掌握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动态,最终获得有价值的商业利益。
尾货市场将更加专业化
目前中国尾货业态仅占到服装总产业的5%左右,品牌折扣店对于中国品牌等比例增长的库存量来说,其发展形势和空间不言而喻。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服装尾货店开始出现,服装尾货业态的出现解决了品牌和渠道商的库存之累,优化了服装的产业链,但因货品渠道、价格、经营管理上的不规范,使整个产业链产生了不和谐乃至摩擦的局面,比如,仿冒品牌尾货加工业的出现,正、过季货品价位悬殊带来的顾客质疑,同区域同品类尾货价格不一带来的不良竞争等。
尾货模式从批发到品牌零售的转变,不是一个招牌的改写能实现的。一个业态要想健康发展下去,还必须品牌商、渠道商、折扣商携手,统一货品的渠道、价位,严把尾货流通关是关键。
产业集群+专业市场捆绑式发展抗击风险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之间的依托关系更加明显与紧密,在服装产业从制造加工向商贸流通转变的大势所趋下,专业市场发挥的功能不仅是交易平台,更是品牌孵化器与产业升级的助推器。而两者的捆绑式发展,在不利的经济环境下,更增添了彼此的抗风险能力。
产业集群是经济地理现象,具有发挥同一地区政策、资本、技术、人才和配套产业密集的比较优势;专业市场是一种贸易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集聚同类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优势以及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等功能。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发展搭建良好的营销渠道,大大降低企业营销、运输等交易成本;集聚大量的产品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产品研发;作为产品集散地,有利于品牌建设;也为企业提供营销人才;还具有物流、中介和政府配套服务的便捷功能。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争向“流行”靠拢
作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用“量”取胜的模式开始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一些老牌市场开始主动向流行靠拢,品牌孵化器开始向创意舞台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打造流行时尚面料的专业采购平台,成为很多纺织市场升级改造的目标。这个转变,对于我国服装行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不过专业人士也指出,向“流行”、“创意”靠拢的过程,同样需要由表及里,要实现这种氛围和功能,首先要提供基于流行时尚的平台服务,并营造出流行时尚的商业环境,进而构建实现流行时尚的外部资源。在管理中推动企业参与实现流行时尚方向的营销,并促进采购平台对时尚流行的影响力。通过“聚合—参与—引导”三步战略,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对于中国服装行业来说,新渠道与新模式,可以是一把钥匙,但推开成功的大门,还需要在产品、营销等更多的环节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