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远的是,它是一个世纪前的影像;近的是,它的末端与今天首尾相连,并且在服饰文化上非常相似,西化、混搭、多元是共同的元素。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拉开了近代中国“变服”的序幕,《衣冠沧桑I——民国衣冠服饰展》日前正在上海大剧院画廊举办,策展人施珏女士也向我们道出了古老服装背后的故事。
策展人施珏女士正在讲解
“人的生命很短暂,但这些古老的衣服却一直存在着。”施珏女士说。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发起人,以及本次展览策划方“凤歌堂”品牌创始人,施珏女士同时也是这些展品的“拥有者”,“这次展出的各类民国服饰有100多件,我收藏的从清代到民国的服饰,共有2000多件。”说起收藏这些服饰的缘由,她告诉我们,这些藏品是3年前她从另一位收藏者手里转接过来的。当时那位收藏者由于一些个人原因,想把这批收藏了二三十年的藏品转手,对于接手人,他提出了3个要求,一是能珍视这些藏品,二是将来能给这些藏品一个展示平台,三是希望今后有合作机会。经过南大一位老师的介绍,施珏成为了这批藏品的新的拥有者,“我们现在已经为这些服饰建立了基础数据库,两年后希望可以出书。为了保持这些服饰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我会好好地保护它们。”民国时期的服装,既有“舶来之风式”,又有“旧存之习俗”。本次展品,涵盖了袄、衫、褂、马甲、马面裙、长袍、旗袍、长马甲等乡村服饰的代表,也有泰西纱、呢绒、印花绸、绉、缎等城市服饰风格,琳琅荟萃。“这次展览中,我布置了一个嫁妆的场景,这是从一个终身未嫁的老太太那里收来的。香包、绣球、红盖头……从一针一线中,你能看出当时一个年轻女子待嫁的心情。另外,这次展示的30件旗袍,从款式、面料等的变化中,折射出了旗袍演变史。”施珏女士表示:这次展出的藏品上的刺绣,代表了民国时期江浙一带实用品上手工刺绣的最高水准。而办这次展览,目的不仅是为了宣传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为了宣扬中国的国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