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外表单调而冷漠,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用欲望一点点地填充和丰富城市以及生活,时装随之兴起,人们并规定出不同场合的不同着装,时装的差异性得到扩大,把人从毫无个性的世界中拯救出来。
事实上,时装风向的改变依据除了城市生活的变迁之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些准确把握时代及环境变化的设计师们。
时装随着城市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一个大命题,随便一个横截面都可以集结成书或者写成专业论文。曾任《号外》时装编辑的香港潮人黎坚惠出版了她的第二本时装日记《时装时刻1987-2007》,黄伟文在序里写道:“一直以为她和我常常写时装专栏的人都误会了。我认为,我们一直以来做的,其实是讲生活。”时装其实是生活,脱离了城市文化,它便成为毫无意义的一个词汇。
追溯时装史,一直到二战之前,巴黎市和巴黎的时装依然作为世界时装唯一的潮流指标。富家女们每年两季到巴黎添置新衣,言行举止无不带着做作的巴黎味道,她们带动了早期Select Shop(精品店)的兴起,也就是在那时,现如今的奢侈品朝圣地巴黎蒙田大道得以形成。
在二十世纪初,城市生活在新旧两种势力的争斗中呈现新的画面,一位美国学者曾说:世界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都在发生空前的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节奏带来了各领域里的革命。城市在大踏步地前进。这时期的一个显着标志:就是服装款式上的大起大落,它亦标志着新旧世界的矛盾与冲突,比如种糅合了诸多艺术元素及浪漫风格的波烈(Paul Poiret)风格与极端理性的、内敛低调的Coco Chanel现代风格之间的交替。
1913年,Coco Chanel到法国南部的滨海胜地杜维尔开设第一家时装店时,当地的贵妇们继续波烈式的羽饰、长裙,她们以高规格的服饰的铺张来炫耀丈夫的地位。事实上,当时社会生活方式已改变,女人不再是男人的“花瓶”,她们同样是担负社会重任的公民,波烈式的宽大拖沓的时髦,既不适宜更多的社会活动。于是,Chanel设计出针织羊毛衫,她在当地常常穿着这样的羊毛衫,配上简单的褶裙,骑马散步,招摇过市,她的目标是“要把妇女从头到脚摆脱矫饰,并创造一个年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