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纺织科技进步取得了快速发展,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纺织行业正在完成以2010年前为重点阶段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所确定的28项重点技术攻关目标和10项成套技术设备的创新目标,并已取得一批重大成果。10项成套技术设备中有8种重点设备进入国家支持的重大装备研制目录,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纲要》中多种新型纤维都有可喜的小试、中试或产业化突破。棉纺织、毛纺织、丝绸、麻纺织、面料、服装、新型工艺技术以及环保浆料、新型染整工艺、高新技术加工工艺、生物技术、数码技术、纳米技术、微光机电技术、光化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ERP技术以及一大批高等院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一些大分子组装、改性高功能生物质纤维、智能纺织品、蚕丝基因工程等应用基础研究也已行动起来。
纺机业自主创新,更为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纺织工业开展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国产纺机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份额都有明显提升。纺机行业装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为纺织工艺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自主创新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棉纺设备中先进细纱机实现国产化,锅铲清梳联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自动络筒机、紧密纺纱机均可大批量生产供应;气流染色机、数码印花机及制网等一批新技术设备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印染后整理水平显着提高,国产印染面料质量明显改善。
近几年,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多种现代学科、现代技术的交叉融合,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7-2008年,在化纤、纺纱、织造、染整、服装、机械等各纺织领域均推出了多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纺织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可以看出,高速高效、高灵活性、高品质和节能环保仍是纺织科技发展进步的主流,纺织技术创新的日益深入,正在彻底改变这一传统产业的面貌。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纤维材料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纺织原料结构的重大改变
对世界合成纤维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自主开发研究,使我国的化纤产量由1980年的45万吨提高到2003年的1181万吨,占世界产量1/3,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化纤生产大国。1998年以后,国内产学研攻关聚酯技术装备产业化成功,以及长短丝技术装备开发成功,使大规模聚酯项目建设投资下降75%左右,建设周期缩短一半左右,合成纤维技术进步使我国化纤在纤维原料中比重由七十年代末的1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65%。
化纤产品差异化、功能性和应用领域的开发能力的提高以及广泛国际合作,使差别化纤维的比重已达到25%左右。运用高分子技术在细旦和超细纤维、异型纤维、卫生防护和航天等产业用高功能高性能纤维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开发了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为服装面料提供了上佳原料,开辟了新的资源领域。此外还研制了蛹蛋白粘胶长丝、PBT纤维、分形涤纶纤维等新纤维,为纺织产品提供了新的优质原料。2、加工技术的进步使纺织产品开发、质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纺纱工序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特别是对国产清梳联、精梳、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布等新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使产品的纱支、品质、品种有了质的飞跃,精梳纱、无接头纱、无梭布的比重大大提高,适应了国内外市场"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无梭、精梳)的发展趋势。
围绕提高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开展了从原料到纺、织、染整的工艺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采用混纺、交织、复合工艺开发了高支、高密、轻薄面料,开发并推广了高效短流程前处理工艺、冷轧堆染色、湿短蒸染色工艺,自主研发了计算机测配色、数码印花及自动制网等新技术。后整理也从单一整理发展成为多种功能性整理,使产品的外观和内在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了一批棉、毛、麻、丝及化纤混纺的优秀国产面料和加工企业。针织行业普遍采用先进高效的大圆机、电脑经编机,染色后整理普遍采用松式前处理、漂白和染色工艺,布面质量大为改善,开发了各种功能性针织内衣,使针织服装更加舒适、时尚,提高了针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从1996年35.7%提高到当前65.93%。服装行业大量采用CAD/CAM等技术和先进的流水生产线,先进企业采用CIMS技术,人体三维测量,服装款式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色彩搭配、自动样板放缩、直观样板修正、自动挑料、自动裁剪等,还引入了品种快速反应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一批知名服装品牌。
家纺行业采用无梭织机及电脑提花装置等新技术、新装备,大量开发高支、高密、宽幅和大提花产品以及各种保健和功能性产品,提高了设计水平,使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增强了对现代家居时尚的适应性,拓宽了家纺产品的消费领域。
产业用纺织品不断增加高技术含量,广泛应用于土工、建筑、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农业渔业、航天航空及轻工等产业部门。其中非织造布加工工艺技术发展较快,采用纺粘、水刺、熔喷、浆粕气流成网以及针刺、热粘合、化学粘合、湿法等各种工艺,年产量超过83万吨,仅次于北美和欧洲地区,居世界第三位。产业用纺织品总产量从1988年的53万吨发展到2003年的261.79万吨,增长了3.94倍,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3、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纺、织、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水平是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能批量生产较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纺机产品,初步形成自主创新的开发能力,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有:
——化纤机械设备自主开发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涤纶POY、FDY高速纺丝生产线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际水平。
——棉纺清梳联成套设备达到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末期国际先进水平,已形成300套/年生产能力。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并累计出口30多套。
——中档实用型无梭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水平有了提高,国产中高档无梭织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左右。
——“九五”期间开发的棉、涤棉和合纤仿真织物新型染整设备,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一批新技术、新设备,如数码喷射印花及自动制网等已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
——非织造布领域的纺粘法、水刺法、熔喷法、浆粕气流成网等新工艺和新设备均已达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水平。
——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为国产纺织机械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建立了基础,数控切削加工与柔性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加工精度比80年代提高了1~2级,纺机重点企业的机床数控化率已达到8~10%。
4、纺织行业信息化逐步推广,促进了企业的改造升级
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技术在纺织CAD、CAM及专项管理的开发、应用方面成效显着,在纺织机械制造领域已有CIMS示范企业,同时正在推动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应用。
——纺织生产、设计、产品开发方面,纺织CAD(包括机械、提花纹织、印花图案、服装、电子测配色等),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纺织生产管理方面,各种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明显提高了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企业管理过程信息化有较大进步,特别是专项管理(人事、财务、供销存等)推广面较大,企业营销过程信息化在一些集团企业和拥有连锁零售业的生产企业见效较大。对企业资源优化配置(ERP)系统软件开发和推广已建立了一批示范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应用正在启动。5、积极采用国际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纺织标准管理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工业已有1359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422项、行业标准937项。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纺织标准管理体系和纺织产品技术标准体系。1978年起中国纺织工业标准化组织被正式接收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员。目前TC38纺织品采标率达到80%。6、队伍素质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纺织大专教育、中专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院校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约78万人。在引进技术、引进投资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海外的专业人才,在各个专业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开展各种职业培训,纺织行业专业人才的队伍日益壮大。近几年相继建立了化纤、毛纺、麻纺、针织、染整、服装等各专业的国家级工程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开发中心等二十余个,大中型企业大部分都建立了厂级研发中心。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的专业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由20年前不足3%提高到10%左右,IT人员达到1%,对企业的技术进步起到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