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开始走俏。1976年至1979年,中国开始大量进口化纤设备生产的确良,由此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一场革命。不容易起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成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
资料图片
按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化纤面料“的确良”其实很“不良”,全棉制品才高级。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想法恰好相反。由于这种布料耐穿易干,不用烫,不褪色,尤其是印染颜色鲜亮,因此,这种刚刚进入市场不久的化纤布料,对穿惯了单一灰暗颜色服装的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据说,20年前的男孩子,标准的形象是脚踏一双白球鞋,穿条蓝布裤,胳膊肘上套件绸缎面般软滑的“的确良”。他们理个寸头往街边上一站,就是彻头彻尾的“酷哥”一个,保准让现在赶时髦的年轻人无法盗版。那个年代的小孩打雪仗,也会把雪团恶作剧地塞进同伴的脖领里,再大喊一声“的确凉”。可见当时“的确良”风靡中国的程度。
那时候,“的确良”流行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的确耐用”,渐渐取代了“回纺布”,能节省家庭开支。在计划供应时代,人们买布料要凭布票,一个人一年供应的布票仅为3尺。一年3尺布,还不够做一套衣服,当时解决的办法是有钱的人家买黑市布票,而贫穷的人家,就买“回纺布”。回纺布就是将破布打烂,再重新纺成纱织成的布。而“的确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它经久耐用,所以一家人的布票凑起来,就可以给急需要衣服的家庭成员做一套衣服,够一个人穿好几年的。特别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它既满足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一度追求的“小资情调”。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布料的花色品种增多,“的确良”的缺点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透气性差、化纤品对人皮肤有刺激性等。特别是随着现在一些彩棉布料、纳米布料的出现,“的确良”更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