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伴随着共和国发展的伟大进程,文登的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为充分展示文登6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我们开设了“辉煌60年”专栏,今天请看第一篇——“针头线脑”绣成大产业。
中国的鲁绣在山东,山东的鲁绣在文登。建国以来,作为鲁绣之乡,文登的工艺家纺业历经手绣、机绣和电脑绣三个阶段50多年的发展,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鲁绣最初只是妇女闲暇时装饰衣物的一种手工工艺,但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
今年55岁的姜英丽是文登有名的刺绣“高手”,去年4月,她历时150天,以鲁绣工艺绣制了长1.8米、宽1.3米的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向奥运献礼。姜英丽从11岁开始跟随母亲学绣花,对当时妇女手绣情况记忆犹新。姜英丽说,那时家家户户、大闺女小媳妇都在家绣花,靠绣花挣点钱买点油盐酱醋,补贴家用。
“10万妇女齐上阵,家家户户有绣工”是当时文登城乡的一道风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传统鲁绣开始走出国门,而鲁绣的纯手工绣制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1981年,文登县绣品厂成立,他们使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缝纫设备--生产鲁绣产品,完成了鲁绣发展史上传统手绣到机绣的历史性跨越。
效率的极大提高,给文登县绣品厂带来丰厚的利润。绣品厂当年利润就超过一百万元。就在那一年,文登的鲁绣家纺企业从一家迅速增加到了上百家,家纺产业也实现了利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外商来样加工到自主设计、自主研发的两个转变。
时间上溯1988年,文登迎来了又一个发展契机--撤县立市。对于文登工业来说,撤县立市绝不是简单的字面上的变化,此后,文登鲁绣工艺不断创新,机绣逐渐由单头缝纫机发展到万能机、电脑绣花机,工效成倍增加。
在文登市艺达集团,大机操作工曲琴琴告诉记者,绣一幅一万针、14米长的面料,用缝纫机需要一个周的时间才能完成,她操作的大机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绣出的图案清晰、花型平整。
曲琴琴操作的绣花机是世界同行业中最先进的设备,每台相当于1048台缝纫机的效率。目前,文登的飞梭电脑彩绣机达到96台,飞梭电脑绣花样机10台,占到了全国同类设备总量的四分之一。在工艺家纺业科技水平、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同时,文登鲁绣也完成了从原始手工业到现代纺织产业的蜕变,家纺产品发展到床上用品、抽纱服饰、墙面饰品3大门类,4000多个花色花样,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美、英、法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2004年以后,文登把家纺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一项重点工程,大力培植家纺重点镇、重点村、重点企业,家纺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形成了铺天盖地之势。截止目前,全市家纺企业和各类配套企业达到4000多家,年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出口创汇接近全市五成,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每年加工费收入3亿元,80%以上的村设有绣品加工点,有45%的农村家庭受惠于这一产业,文登家纺产业也因此跻身全省十大产业集群和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行列,文登被授予“中国工艺家纺名城”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