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作为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从上世纪50年代人们对服装的被动需要,到21世纪人们对时装的热烈追求;从原先的满街灰、蓝色“制服”,到如今绚丽多彩的时装。60年的斗转星移,济南人的着装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在变,着装在变,我们的生活也在变。
灰色和蓝色曾“一统天下”
谈起几十年前济南人的着装,今年78岁的李令城老人有着切身体会。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他是济南商埠经二纬三瑞蚨祥布店的营业员。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男的大多穿灰色的中山装,女的通常穿藏蓝色列宁服,老人大多穿对襟或偏襟的中式服装。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分到每家的布票屈指可数,尤其是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人一年只发一尺六的布票。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衣服的颜色只有灰色和蓝色,只有小孩和刚结婚的女子才能穿上件花布衣服。
20世纪50年代,在济南大街小巷中,只有布店和裁缝店,济南东元盛印染厂生产的“名驹青”、“双鱼蓝”平面布和青岛“双龙”白布是当时三大畅销品牌。“双鱼蓝”常用来做列宁服,“双龙”白布则常用来做被里。在瑞蚨祥和隆祥这样家喻户晓的布店里,虽然也供应丝绸等高档面料,但等到面料上落了厚厚的灰尘,也很少有人来问。那时,数纬四路上的洪顺、信昌和正泰三家洋服店最高档,专门量身定做丝绸的高档服装,一般人连门都不敢进,只有少数开银号、粮行的有钱人才能消费得起。李令城记得,1952年腊月他即将结婚的时候,才拿着积攒多时的布票,买下一丈七的昂贵深蓝色华达呢,为自己做了一身中山装。
“军装绿”风靡“文革”时期
“文革”时期,红卫兵的典型着装成了人们的穿衣范本。“军装绿”红遍了大江南北,济南也不例外。在李令城的印象中,当时全民皆兵,人人都穿绿军装,谁要是能弄到件旧军装褂子,就是很时髦的。“文革”期间布票仍在使用,济南出现了成衣店的雏形。人民商场、百货大楼也开始卖成衣,但品种很少。十年之中,人们的衣着款式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喇叭裤卖火了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从南吹到北,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1984年,布票不再发放和使用,纺针织品全部敞开供应,也正是从这时起,济南人的着装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对服装的美感有了追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的济南人安女士经常出差到南方。一次,她到广州出差时看到一种喇叭筒的牛仔裤,觉得挺新鲜,买了一条带回济南。当她穿着这条喇叭裤走在大街上时,吸引了很多人好奇的目光。此后不久,喇叭裤就从南方兴了过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女士蝙蝠衫、握手服以及男式衬衫、西服、夹克等等,这些新潮衣服款式新颖、品种丰富、花色繁多,很受济南市民欢迎。很快,济南产生了一批专门批发、零售南方服饰的小商贩。当女人们纷纷穿上高跟鞋与丝袜,男人们西装革履的时候,这些服装商贩也成了济南最早的万元户。
上个世纪90年代,市民开始认名牌
此后,济南服装业就飞速向前发展。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商场里的服装柜台开始敞开式销售,银座、贵和、华联等大商场陆续在济南开店,并引进了一些国际和国内的知名品牌服装,明确定位打造中高端服装市场,与此同时,泺口服装批发市场也为低收入阶层开通了便捷的购衣渠道。起初,服装消费一贯保守的济南市民还有很多人怀疑,像银座、贵和这样的高档商场究竟能维持几年。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南北交流的增强,济南人的观念日益革新,没过多长时间,银座、贵和就成了济南人常逛的商场,能在这样的商场买件名牌衣服也成了一件自豪的事。在济南人的衣橱里,羊毛、羊绒、真皮制成的衣服逐渐多了起来。
21世纪,穿着随心所欲
到了21世纪,济南人开始在穿衣打扮上注重品位。服装种类不断细化,出现了正装、晚装、休闲装、运动装、家居服等若干门类。济南人也开始舍得在衣着上花钱,服装支出成了每月家庭支出的常列项。对于一些人来说,只要品质好,花上千元甚至数万元买一件衣服也在所不惜。
此时,服装的年龄层次逐渐拉开。年轻人不再光认名牌,而是喜欢追求个性着装,买衣服主要看款式和花色,吊带衫、露背衫、超短裙、热裤、现代感旗袍、波西米亚风格裙子等深受时尚女孩喜爱,时尚男生则喜欢穿日韩风格的酷感十足的休闲装。中年人则两极分化,收入高的喜欢穿品质好、做工精良的服装,收入低的则喜欢买便宜但样式新的衣服。老年人也逐渐接受时尚的概念,有的甚至开始穿红戴绿。
现在,济南人既可以到大商场选购高档服装,也可以到批发市场搜罗便宜穿戴;既可以从街边特色服装店里精挑细选,也可以在网上“海选”穿着。节假日里,无论是大商场的服装专柜还是服装批发市场的服装摊位,总能看到人头攒动、人流如织的繁荣景象。
如今,走在济南的大街上,满眼都是五彩缤纷、款式五花八门的服装。济南人的着装不断变化着,济南人的生活也发生着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