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兴衰史见证60年服装“演义”小农经济,量体裁衣
谁要做衣服了,就先买好老粗布,再找到裁缝店,量身订做。当时,人们做衣服不讲样式。偶尔会拿着心仪的成衣到店里,让裁缝照着做一件一样的。那时都是纯手工缝制,因此,做一件衣服就要好几天的时间。当时,裁缝铺不卖布料,只负责做衣服,裤子两块钱,上衣三块钱左右。
1978年左右,北京人的衣服多半是自己缝制,裁缝店很难找。李岚清曾回忆说,1978年初春,他要做一件短袖衬衣,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裁缝店说可以做。量完尺寸后,问什么时候来取?裁缝说,11月。一批外地裁缝的到来,满足了这个市场需求。白天收完活儿,整宿地干,第二天就把客人要的衣服做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除了做衣服,裁缝铺也开始卖布料,做一条裤子变成了20元左右。那时候,是裁缝店的鼎盛时期。
机械化大生产阶段,购买成衣
上世纪90年代,成衣销售已开始风行。此后,各种各样的服装品牌纷纷涌现,找裁缝做衣服的人不断减少,很多裁缝店的日子不好过了,纷纷改行卖衣服。
但是,做成衣销售的人太多,竞争过于激烈。裁缝行业的人比较保守,对于做衣服之外的管理和销售等并不擅长。大部分裁缝转行做成衣销售都以失败告终,这个时期成了裁缝从业者的低谷。
需求升级,追求个性化订制
进入新世纪,“撞衫”成为尴尬的事情,人们开始追求服装个性化,定制成为“潮人”的新宠。随着个性化消费的突出,如今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私人定制服装迅速升温。沉寂多年的裁缝店重新焕发生机。服装“网络裁缝”瞄准定制商机商机无限好 私家裁缝铺受宠
现在裁缝店老板干的活儿:帮人量体、记下尺寸,跟当年老一辈站在路边“收活儿”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当年的裁缝“收活儿”后,要自己熬夜赶制;现在,老板只要把尺寸发到工厂,工人们就会按要求赶制了。
咋看仿佛是“倒退”,但实际上,现在追求的个性化定制服装完全不是当初的传统裁缝模式可以比拟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消费将向着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面对大家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服装企业应适度调整产品策略,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才可长久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