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姑娘姚卫佳性格大大咧咧,干的却是精细而且特别古典的活儿———裁剪并制作汉服。
在这个年代,假如没听说过“汉服”,你就OUT了!根据“百度百科”的说法: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服”,则是现代人按照文献资料及出土文物仿制的汉服。自2003年底第一次有人穿汉服上街起,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成了汉服的爱好者,他们在网上交流汉服制作经验,组织聚会,并以活动的形式传播汉服文化和其他古典文化。
网名“剪灯笑语”的姚卫佳与朋友共同经营的寒音馆,就是在这一“汉服热”中应运而生。
现代姑娘的古装梦
姚卫佳自称从孩提时起,就非常迷恋古装。小时候的主要娱乐活动是看小人书,连环画里的古装人物让她觉得特别好看,她记得,自己4岁的时候就喜欢在连环画上涂鸦———把现代装的人物都改成穿古装。到现在,翻她小时候拥有的小人书时,她自己都会不禁偷笑,里面只要现代装扮的几乎已被她画成了古装装扮。
“老祖宗那么漂亮的衣服为什么现在不存在了?”这是上小学的姚卫佳怎么也想不通的问题。这种疑问,渐渐扩散成了眷恋,又转化为热爱。上初中的时候,姚卫佳在暑假里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自己买布,花了3天时间,一针一线手工缝了件她心目中的古装。
姚卫佳的妈妈是个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据说一种新的衣服款式,她只要站在裁缝边上看看,自己回家就能做了。姚卫佳觉得自己可能是继承了母亲这方面的基因,照着连环画上的样子,就靠估计做了裁剪。
第一次做出来的衣服姚卫佳只敢偷偷在家里穿,虽然很粗糙,但已经让她颇为陶醉。家里缝纫设备很齐全,此后姚卫佳就趁妈妈不在家,偷偷地折腾,慢慢地琢磨与改进。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事,也没责怪她。于是假期一个人闷在家里做古装并试穿,就成了她的一种乐趣。
到杭州上大学后,网络上有关汉服的资料多了起来,姚卫佳与网友资源共享,做出来的衣服越来越像模像样,做衣服也越来越有效率。她经常自己裁剪好布料,拿到学校附近的修补裁缝处拼接起来。在2007年正式加入寒音馆之前,她自制的汉服已有近10套。
汉服热爱者的实业梦
姚卫佳第一次穿汉服上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杭州已有其他汉服爱好者在公共场所举行过活动,发现身边的志同道合者不少,姚卫佳就有底气了。她说干就干,虽然“回头率”很高,但她并没有什么害羞或紧张的感觉,也不在乎别人注视的目光。
“别人爱看就看,我把自己当平常人就可以了。我生性比较洒脱,对评论之类素来漠不关心。我决定要做的事,只要自己努力做了,别人怎么说我也不管。”她说。
此后,姚卫佳经常穿汉服穿街过巷,有时候穿着汉服大模大样地坐公交车,有时跟三两知己一起穿汉服在西湖边徜徉。她参加了一个杭州的网上汉服交流群,群里经常组织活动,曾经集体祭祀过岳飞、于谦,也曾在中秋、端午等节日模仿传统习俗举行仪式,还曾帮群友组织汉服成人礼或婚礼,每有活动,姚卫佳基本上都会参加。
在活动中,姚卫佳认识了她后来的合作者“寒音馆主”寒音。她是杭州最早自制汉服并穿上街的人之一,在汉服制作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在国内汉服知名论坛“汉网”和百度汉服吧,寒音所做的曲裾深衣(汉服形式之一,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被公认是最好的。
姚卫佳刚开始做汉服的时候,想得很简单,觉得满足交领、右衽、上衣、下裳这些元素就差不多了,后来认识了寒音,对汉服了解加深,才知道有很多规矩。比如曲裾深衣,穿起来下摆要绕身体至少两圈半,但摊开来又要完全平整没有任何褶皱,由于下摆很大,要用好几块布拼接起来,成为一个类似塔形的形状,要把那么多片拼出那么好的弧度很难,如果裁剪不好,做出来的版型越下面绕得越紧,像和服一样,没有汉服的飘逸之态。
姚卫佳原来的工作是园林设计师,但她感到自己对汉服了解得越多就越热爱,就不满足只做外围的参与者了。前年,在寒音馆的订单比较稳定、基本能维持生活的情况下, 她和原为IT人士的寒音同时辞去了自己的工作,成为全职“裁缝”。
父母刚开始并不支持,但姚卫佳告诉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就算做了,我迟早会做糟,会失败。那不如趁自己还年轻,早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最终,她父母同意了。
汉服推广者的普及梦
寒音馆的工作室离西湖很近,在凤起路上一座民宅的6楼,约30平方米的面积,包括陈列室、化妆间和接待室,小小的。但姚卫佳和同伴心中,却有着一个大大的梦想———让现代人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都能穿上传统的汉服。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装,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其中55个在庆典上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饰,只有汉族人,要么穿西装,要么只能穿旗袍,我觉得,这是很遗憾的一种现象。”姚卫佳说,汉服爱好者们目前所做的努力,就是想让在中华大地上绵延几千年的汉服能在现代被穿着,让在300多年前因清朝统治者“剃发易服”而被拦腰斩断的汉服传统能延续下去。
“《左传》上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华夏华夏,服章是排在前面的。适合自己民族的服制,会对一个民族的人的举止起到很大的影响力。以推广汉服为第一步,进而推广各方面的传统文化和礼仪是我们的理想。衣袂飘飘宽袍大袖,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才是华夏之风。”姚卫佳如是说。
对姚卫佳她们来说,做生意是做推广的外沿。寒音馆设计了不少形式中规中矩、配色却能满足现代人审美的汉服婚礼服、汉服成人礼服等,她们甚至提出,希望能用汉服作为毕业礼服,来代替中国大学现在使用的西方古代服装式样的学士、硕士、博士服。
让姚卫佳比较“晕”的是,顾客对汉服的理解,往往等同于影视剧里看到的所谓“古装”。其实,那些衣服,大多有艺术夸张的成分,或者考据不严密,不合汉服的规制,颇有谬误。比如,汉服被日本大和民族继承和发扬,在和服中发展出了腰封,而中国的古装剧为了达到效果,也用了很多腰封,导致很多人以为汉服就是有腰封的,来做衣服时指定要有腰封,觉得这样才好看。有类似误解的人,占了顾客的八成以上。
夏日炎炎,在小小的工作室里,姚卫佳她们依然忙碌。有个新娘来订一套曲裾深衣,想在结婚那天穿;又有几个高中生来团购成人礼用的汉服。姚卫佳说,她和同伴现在什么都不想,埋头做衣服,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知道的人越多,穿汉服的人才会多。“什么时候,汉族老百姓也能和其他民族一样,在固定的一些传统节日穿一穿自己的民族服装;穿汉服走在街头就像穿和服在日本一样,不会被人围观,那就说明我们成功了,汉服真正走入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