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的21世纪初
跨入21世纪的中国服饰路,已然进入全新阶段,这里既有高速公路,也有快速路,还有穿山隧道和崎岖曲折的盘山路。磁悬浮列车已载着人们直接与国际接轨,电子网络手段更是打通了信道的一切阻隔……中国人见多识广了,服饰有前卫,有怪诞,有流行;同时也有个性,有惯例,有最新的理念。中国虽然还没有完全具备世界人的眼光,但实际上已进入了地球村。再听人们说,今年流行什么,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中国人着装国际化了。
我记述这一段服饰流行时,用了这样的几篇“女装婴儿化愈演愈烈”、“波希米亚不肯离去”、“汽车族分外光鲜”、“绘面、文身与人造美女”、“日渐豪华表演装”、“真想说说低腰裤”、“渴望寻回原生态”和“街上流行孕妇装”。
流行已经令人眼花缭乱,着装者我行我素,着装形象受众也格外宽容,谁想穿什么就穿什么,只要不违法,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就说波希米亚风,按地区解释,波希米亚是捷克地区名,原是日耳曼语对捷克地区的称谓。狭义是指今天南北摩拉维亚以外的捷克。世界上的游荡民族吉普卜人源起于印度北部,但长时间聚居在波希米亚。因此,维克托·雨果著《巴黎圣母院》中,将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米拉达称为“茨冈人”(东欧和意大利习惯称其民族为茨冈人),或称“波希米亚姑娘”(法国人称其为波希米亚人),后来都按照英国人的习惯称其为吉卜赛人了。无论是吉卜赛还是波希米亚,基本上成了流浪人的同义语。
进入新世纪的这十年中,日常女装中流行的皮条流苏、皱褶袖口、方格裙子、斜跨腰带、大背包、小皮靴,以及满身珠链、堆花、层叠装饰等,被青年人们所钟爱着,时急时缓地流行着,一直不肯离去。这种流浪民族的服饰风格在近些年流行不是偶然的,它是继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80年代朋克之后又一次对传统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具有反叛意味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也可以说是人们厌倦了信息时代的喧嚣和浮躁,厌倦了水泥建筑玻璃幕墙中的板直职业套装,人们渴望寻觅游荡的自由和昔日的安宁。总之,人们希望找到那种与机械、电子时代格格不入的粗犷与豪放,也许这里显现的正是21世纪人的朴素愿望。
回眸变迁
新中国60年服饰路,回眸变迁,多少服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颜色还是款式,甚或服饰细节部分,无一不在体现着共和国走过的路……
祖国卫士的戎装形象,先是形成风格的志愿军服饰,后是苏式的船形帽、海魂衫曾激励着一代新人,圆顶解放帽上的红五星、军便服和绿胶鞋也显示过最可靠的革命者形象。恢复军衔制又几经改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正在形象地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越来越强盛的气势。
都市亮点——警服,也是从那厚厚的蓝棉袄上配齐肩的白套袖到类同于解放军空军上绿下蓝的套装,再到大檐帽,沿镶黄条将校呢绿的警服。“文革”期间一度中止的上白下蓝警服在改革开放后又恢复。警服一次次改装,直至与国际接轨,如今的藏青色警服上佩戴亮晶晶饰件以及闪着银光的肩章与警号,使警察的形象格外漂亮。
婚服虽属民服,发展也是实在惊人。红袄红裤到不穿红的革命装,再到不穿红的西式婚纱,其间经历了多么令人深思的历史变革与思维模式转换。如今的婚服已非昔日可比,如今的定情物也不再是家做的布鞋和手织的毛衣。多的是排场,少的是情意。别管是红旗袍还是白婚纱,婚服带给人们的更多是商业味道了。
鞋作为足服之一,更是走过了一条自己的路。50年代的皮鞋和布鞋、60年代的胶鞋和布鞋、70年代的猪皮系带鞋和丁字鞋、80年代的塑料底镶筋鞋、革边鞋。冬天一双黑条绒面高靿棉鞋,男女款式一样。如果谁的鞋带断了,在国内任何一个百货店都能购到同一颜色、规格的鞋带;夏天一双“空前绝后”的塑料鞋,只不过男鞋大点儿,女鞋小点儿。90年代的鞋却出尽“洋相”,再不是“千鞋一样”了。既有名牌三接头男鞋,也有各式高跟女鞋和皮靴。既有笨的不能再笨的“松糕鞋”,也有尖得不能再尖形如卓别林穿的翘头皮鞋。21世纪的鞋已经充分体现多元了,女鞋方头后流行尖头 ,后又流行圆头,但尖圆可以并存。平跟的,高跟的,虽说也有流行趋势,可是趋势只不过是个大潮流而已,穿什么样儿鞋都可以,只是知识男性不能再穿着前露脚趾后露脚跟的塑料或皮革鞋了。
以上种种乃至运动服,无不记载着新中国服饰走过的路。迎接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今天,国际化的中国人已经开始考虑环保,考虑人本性的回归,服饰作为衣、食、住、行的首位应纳入提升的日程表。多元也好,理性也好,总之是条条道路都可以试探,可以选择。人们不再苛求一致,也不再唯恐异众,如果说还有一点点保守的话,那只是拘泥于经济,而不是因为政治。
宽松的环境已经为中国服饰打开宽敞的金光大道,我们期盼的,只是在国际化中再擎起一面中华民族文化的旗帜,让全世界人都领略到“华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