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西班牙弗莱明戈舞除了那热烈奔放的音乐和舞步,演员身上那飘逸流动的大披肩也给人印象深刻。但这披肩并非西班牙产,而是真正的东方舶来品,原名“马尼拉披肩”,其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日前,马尼拉著名的杨应琳博物馆举办的名为“丝织品:16世纪马尼拉披肩探寻之旅”的大型展览,不仅回顾了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世界著名的大帆船贸易,也再现了中国南海丝路的繁盛,更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织的情愫。
实际上,“马尼拉披肩”的故乡在中国。据史料记载,丝质披肩与中国瓷器经由中国南海丝绸之路运抵马尼拉港口,再通过大帆船贸易运至欧洲,因此被称为“马尼拉披肩”。自唐宋以后,海路成为古代中国与外国商贸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泉州,故称南海丝绸之路。而马尼拉的大帆船贸易更是将南海丝路延伸至美洲墨西哥,再辗转欧洲,最终完成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这条贸易航线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杨应琳博物馆的这次展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私人藏品:手绘丝质披肩,其年代不祥。鹅黄色的披肩上手绣凤凰、飞蝶、腊梅和幽竹,散发出浓郁的中国风,图案绣工繁复,流苏编结精致,长长的流苏增加了披肩的飘逸感。据资料记载,出口的披肩深受欧洲上流社会妇女阶层的珍爱,她们将“马尼拉披肩”视为女性与爱的象征,特别喜欢披肩上绘制的中国传统的花鸟图案。
“马尼拉披肩”在引领时尚的同时还带动了马尼拉及西班牙当地刺绣工业的发展与兴盛,其设计风格融入了菲律宾文化与西班牙文化的元素。至此,“马尼拉披肩”由传统的中国元素走向安塔露西亚多元文化风格。菲大马尼拉地区及其周边的内湖省和八打雁省被誉为16至19世纪菲律宾刺绣业中心,绣品材质也从中国进口的丝织品扩展到当地传统的菠萝叶和香蕉叶纤维织物,绣品品类除了传统披肩外,还包括手绢、餐垫以及菲律宾当地男女传统服装巴笼和蝴蝶服。而大帆船贸易时期,“马尼拉披肩”在西班牙广受各阶层的青睐,从而推动了当地织绣业的发展。比如,西班牙塞维利亚港的烟厂工人喜欢购买它御寒,因此该港口附近的村庄也孕育出大大小小的披肩制作作坊,玫瑰与鸟类花样受到当地烟厂工人的追捧。本次展出还陈列了菲律宾古代与现代的刺绣服饰,不同于中国刺绣的华贵之风,其飞针走线间透出古朴与平实。
据记载,自1565年到1915的350年间,总共有108艘大帆船穿梭于太平洋,而其中50艘用于东西方贸易,它们满载着中国的丝绣、针线、火药、香料和珠宝等从马尼拉港穿越太平洋到达墨西哥的阿卡布尔卡,平均每年每艘货船在此航线上往返两次,频繁的运输提高了对造船工艺的要求,从而推动了菲本地造船业的发展,马尼拉制造的大帆船一度受到英美等国的青睐,甚至在美西战争中被临时征用改装成战船。1810年的墨西哥独立战争为辉煌一时的大帆船贸易彻底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