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布衣到“的确良”,从蓝、灰、黑到如今的多元色;从中山装、西装到健美裤、打底衫,再到90年代的文化衫、校服,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时尚服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仁怀广大市民在享受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他们的衣着也从朴素走向华丽。如今走上街头,美女帅男穿着千姿百态,个性张扬,蹒跚学步的孩童、白发苍苍的老人,服饰也各式各样,应美尽美。
80年代:过年才做新衣服
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于穿衣,家住陵园社区的黄永先老人难忘过往记忆,而对这些年来衣着的变化她更是感触颇深。
黄永先老人今年76岁。说起30年来服饰的变化,老人说,我成长在上世纪30年代,家里有兄弟姐妹六人,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哥姐淘汰下来的,穿哥哥的衣服时像个假小子,穿姐姐的衣服时才像个女孩子。
那个年代,要穿件新衣服是个奢侈的梦想。对于有这样多孩子的家庭,不要说有件漂亮的衣服,就是连孩子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黄永先老人叹息道,“那时,我们都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才做新衣服。”一件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得衣服发白、窄小到穿不了为止。
黄永先老人的感受只是同时代许多仁怀人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
家住葡萄井社区的李女士回忆起小时候盼望穿新衣服的感受也有同感,杨女士告诉记者,“小时候,离过年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妈妈就买来小花布,自己裁剪,为孩子们准备过年的新衣服。”李女士说,“妈妈每天晚上照着油灯,一针一线的缝纫直到深夜。第二天我们一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新衣服做成什么样子了。当新衣服穿在身上,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仁怀这片热土,不知不觉间,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慢慢起了变化。黄永先老人回忆说,记得在1979年,一种叫“的确良”的料子迅速窜红,这对当时看惯了蓝、黑、灰三色的人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小伙子穿件白色的确良衬衣,大姑娘穿身鲜艳的的确良连衣裙,走在街上回头率很高。
90年代:心仪衣服自己选
服装的发展历程,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社会风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着民众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以及对时尚的不同理解和追求。进入90年代,仁怀人的生活方式和对于服装的观念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夏天购置T恤、凉衣裙,冬天购置毛衣、牛仔裤等等,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得穿哥姐的旧衣服,更不必等过年才有得穿新衣服,使得原来土里土气的仁怀人变得新潮、美丽。
经营服装业已有20多年的杨德才告诉记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仁怀的服装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无论是上班族还是普通百姓,凡条件允许,也能经常上商店购买心仪的衣服了。
“琴柱时装行”已从事制衣20多年高国芹回忆起90年代服饰发生的变化更是如数家珍。高国芹告诉记者,自己的时装店刚成立那时生意很好,那时前来买衣服的人也不对比面料、讲究款式,只要穿在身上合适就行。改革开放鼓了老百姓的钱袋子,他们在制衣服时很讲究布料的成色、质量,衣服的款式。高国芹说,随着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民张小姐回忆道,仅就城乡居民衣着服饰方面看,进入90年代,人们的服饰穿着美观大方,亮丽时尚,一年四季常看常新。衣着色调五彩缤纷,夏季穿真丝、冬季穿羊绒,穿衣戴帽不仅仅是取凉保暖和审美的需要,而是体现进步、体现发展、体现文化的自然流露。
现在:款式新颖色彩鲜
随着老百姓生活逐渐富裕,人们对穿戴越来越讲究。衣服的质地越来越舒适、柔软;颜色也不再只是白、黑、蓝、绿、灰几种单色系;款式更是五花八门,新颖流行。尤其是女性服装的变化最为频繁,一步裙、吊带衫、七分裤、带洞的牛仔、肥大的韩版服装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不仅如此,四季衣装赶潮流进入新世纪,现在百姓身上的服装,不仅四季分明,而且随场合、环境变化形成配套穿着。春有风衣、夏有短裙、秋季休闲装、冬季羽绒服,已成为百姓必备的“行头”。在衣橱里,不同品牌、不同款式的服装随处可见“男士穿牌子,女士穿样子”已成为一句服饰流行语。
从事服装业不久的周裕仙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经济水平都提高了,生活越过越富裕,人们买衣服都愿意要质量好的,穿着舒服一点的,哪怕价格昂贵点都能接受。
周裕仙说,“30年来,人们穿衣服已经从过去只注重方便,到现在要讲好看、时尚、品牌。今天,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只是御寒挡风,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改革开放30年来,当初的“的确良”已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如今,新潮、品牌、个性成为了人们选择衣服的标准。30年,除了苦涩、亲切,还有诉不尽的感慨。
如今,走在繁华的酒都商业广场、步行街,美女帅男穿着千姿百态,个性张扬;蹒跚学步的孩童、白发苍苍的老者,服饰也各式各样,应美尽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好生活,勤劳的仁怀人乘着改革的春风,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会抒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