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网站找到缝纫机相关资料
9月1日,记者在韦先生家里看到了这台踏板缝纫机。缝纫机上的漆已经掉得差不多了,但机身上并没有锈迹,并且还能正常使用。缝纫机就摆在房间里墙边的寻常处,如同过去的百年时光中一样,沉默地存在,差点要被“当成废铁卖掉”。幸好,一个多月前的一天,韦先生忽然注意到了缝纫机上的外文标志,进而开始关注这台老旧的缝纫机。
记者看到,这台缝纫机上的外文标志为“Gritzener”,有个蜘蛛的图案,图案下则印着“Durlach”,还有个“2394094”的编号。就是根据这些线索,韦先生在网络上查找多时后,终于在一些德国的网站上找到了线索:德国有个格里茨纳(Gritzener)缝纫机公司,“Durlach”则是当地地名。网站上的资料显示,格里茨纳缝纫机公司于1872年成立,一度成为德国较大的机械制造商,但1914年后,因为战争、市场等原因逐渐被吞并。缝纫机上的蜘蛛图案正是早期格里茨纳公司的标志。韦先生认为,由此可以推测,缝纫机是1872~1914年间制造的,至少也有百年左右的历史了。
祖上无人做裁缝何来老缝纫机? 新的谜题又产生了:有百年左右历史的格里茨纳缝纫机,为什么会出现在韦先生家里呢?
在和韦先生一家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从来没听说家里祖上有人做过裁缝,所以他们还真不知道当年为什么会买下这么一台缝纫机。另一方面,德国产的缝纫机在那时候估计能卖出个“天价”,即使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得到。而韦先生家祖籍在武鸣县马头乡,过去虽然做过点小生意,但也就是在小乡镇里过上温饱生活,根本不可能有闲钱、更没有渠道去买这样一台缝纫机。所以韦先生也很奇怪,马头乡又不是北海、梧州这种当年著名的商埠,这么“洋气”的一台缝纫机,怎么就会漂洋过海、一直漂泊到了马头,并且来到了他们家里呢?
既然家里没有裁缝,这台缝纫机在过去的光阴中究竟是谁在用、怎么用的呢?韦先生的母亲告诉记者,过去大家都很少做新衣服,但旧衣服经常要缝缝补补。反正缝纫机就在家里摆着,家里、村里,甚至附近村庄的人,凡是要缝补衣服的,过来就自己开机缝上了。这台缝纫机在当地小有名气,所以他们也在村里打听过,但还是没有打听到更久远以前的故事。
也许就因为这台缝纫机“半公用”的状态,让它得到了大家共同的珍爱,平安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多年来,这台缝纫机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至今都没出过毛病。韦先生家搬迁了几次,也就一直没舍得丢弃它。但如今既然发现可能是“古董”,韦先生觉得,再这样放着让它蒙尘就太可惜了。既然是个好东西,韦先生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欣赏它,一起探讨这台老缝纫机背后的故事。
收藏家推测缝纫机来历
这台缝纫机背后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呢?记者随后联系了广西收藏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这位专家提出了一种可能:1885年的中法战争后,龙州被开辟为商埠并设立有法国领事馆。此后,法、德等国的产品就通过陆路源源不断地从越南进入广西;另一方面,德国的机械在当时已经是先进和高品质的象征,一台德国缝纫机对于一般百姓确实是高不可攀,但对于桂系军阀的家属来说,也许只是做女红的较好工具而已,所以在当时有这样一台缝纫机进入武鸣是比较正常的。而在往后的岁月中,由于战争和新中国成立等历史原因,有多次社会财富转移和分配的机会,也使这台缝纫机有了流入民间的可能。这位专家表示,尽管这台缝纫机的具体价值还有待考证,但可以说,它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藏品,并且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记者随后在网上查询得知,缝纫机的发明,出现在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真正付诸商品化生产始于1855年。目前国内的古董级缝纫机也不过数台,多是民国年间的产品,而且主要为沿海江浙一带的民间珍藏,广西的古董级缝纫机目前还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