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08年是棉花行业不平凡的一年,那么10年前的1998年便是棉花行业惊天动地的一年、是造就不平凡的一年。这两个年份跨越10年、跨越世纪遥相呼应。
1998年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的国发[1998]4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使棉花行业改天换地。棉花由供销社棉麻公司统购统销、统一下达购销价格的计划体制被打破,各类棉花加工厂蜂涌而上并严重过剩,之后推行的检验体制改革又注定了这些加工厂生命的短暂或曲折;推行由专业纤维检验机构执行的公证检验,棉麻公司的检验结果不再被认同;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组建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并依靠国家储备调控市场;明确并强调了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在商品棉交易和政策棉采购、投放中的地位,也注定了现在和将来的储备棉收储模式。自1998年后棉花由垄断经营到充分市场竞争,又发展到由于过剩引起的惨烈竞争,棉花流通体制实现了国内的市场化。近几年来棉花进口配额发放量基本大于实际进口量,内外棉价差由过去的每吨四、五千元下降到现在的几百元、甚至出现倒价差,基本实现了国内外棉花市场的接轨、内外棉价格的接轨。棉花在10年内不但实现了国内市场化,还实现了国际化。实现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对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
在市场派庆祝胜利的时候,迎来了2008年,不平凡的2008年让一切都变了。只收储新体制棉花使政策棉与市场棉截然分开;固定价格收储使政策棉花价格大大脱离市场价格;在打破供销社垄断经营10年之后又培育了400型企业的相对垄断;不低于2.6元/斤的收购价格又让我们看到了定价收购的影子;未来进口配额控制可能降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程度。棉花流通体制改革10年后好象又从市场回到了计划。
从社会主义诞生之日起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在市场占上风的当今,世界最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为了应对自由竞争产生的经济危机开始了大规模国有化。棉花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时候走向市场,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又向计划靠近。可见计划与市场并非完全对立,无论计划与市场都要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作用,以达到利国利民并惠及世界的目的。世界经济如此,棉花亦如此。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10周年之际,祝棉花行业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