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正在热播,梅兰芳的恋人孟小冬几款素雅的长旗袍,颇显温婉高雅,清新的花纹、柔美的线条,别有味道。
而在入冬的武汉,西北湖两湖总督金步摇服装会所同样上演着一场旗袍秀,激发着女性对于古典美的向往。“每个女人至少要有一款旗袍”,对身材不够完美的女性而言,这同样不是一种奢侈。
◇前世今生1930年代改良“美人肩”
所谓旗袍,即旗人之袍,源起满族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云想衣裳花想容,清朝满汉两族女子满怀激情相互仿效服饰,以至满汉服饰风格悄相交融,这是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装饰之繁琐是前世旗袍一个突出的特点。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到外国看过新新世界的留学生们带回西式洋装(操衣、操帽),同时也带给中国一种另类服饰观。1924年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访问中国,他见到穿着民国旗袍的可爱而灵秀的才女林徽因。那时流行上衣下裙,上衣有衫、袄、背心;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这时的旗袍更多体现了京派文化的特点。上世纪30年代是旗袍的兴盛期。而全世界家喻户晓,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实际上指的正是30年代的旗袍。这种旗袍诞生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服饰及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深,服装专栏、月份牌时装美女画,这些无疑都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受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人的体型,裁法和结构上都更加西化。它最重要的“改良”便是采用了西式服装上的胸省和腰省的设计理念,打破了旗袍无省的格局。稍宽的胸襟和收紧的腰身设计,突出了女子的丰胸细腰,曲线一览无余。此时的旗袍还第一次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女都崇尚削肩,但为了撑得起旗袍,此时的时髦女子还在肩部撑以垫肩以加高肩部轮廓和高度,当时叫做“美人肩”。这种“改良旗袍”的出现,真正奠定了现代旗袍的结构,完成了成熟华丽完美性感的造型转身。解放后,经历了一段沉寂岁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旗袍频频在国际舞台亮相,惊艳世界,成为中国服装的代称。
◆手艺手粗了做不了旗袍师傅
旗袍的制作过程与造其他衣服的过程大同小异,首先替客人度身,再由客人选择布料和款式。但定做一件旗袍至少要量十几个尺寸。制作的工序主要分为三个部份:裁剪,画图和绣花。看似简单的旗袍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工艺,单是领子就有十多种,各种针法、绣法等特殊技法多达几百种,但目前很多已经濒临失传。比方说镶嵌工艺,有一镶、两嵌、两滚等特殊技艺,包括旗袍领子上的盘扣,有上百种、几百种盘结方式。以前学做旗袍的学徒,从缝纫、盘扣到量体、打样,几乎要6年时间。现在的旗袍在工艺上,以传统手工和半机械为主。半机械指旗袍的主体需要用电机制作。盘扣、刺绣属于传统手工。也有一种电脑机绣,但机绣容易显得旗袍不平伏。手绘的方式,则会显得轻薄、自然。夏季面料上就多用手绘。包边、镶筋用得比较多,主要是起个点缀作用,传统旗袍大都色彩浓艳,包边、镶筋为了来压一压,使色彩更加协调,更能体现旗袍的细节。在进行包边和镶筋时,要保持手的滋润(一般的旗袍师傅会常年备用护手霜),以防挂纱。现代改良的旗袍多讲究时尚,只要有旗袍的味、型就好,工艺要求并不高,而一件传统经典款的旗袍,工艺要多复杂就可能多复杂,一件纯手工旗袍,得要去十天半月。
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独特的东方神韵,是真正的中国味道。旗袍的绮丽美丽,在每个细节上呼应你,打量着你的身体,贴合你的心。有人说,每个女人骨子里都有着旗袍情结。而一件专属的旗袍,是很独特的生活方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心情适合,随时穿上那份属于你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