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
从一穷二白走来的高校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它的每个细节都是当时历史的最真实体现。它历来是最为灵敏的风向标,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为鲜活生动的形象记录。它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30年间,中国的服装教育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30年的服装发展史就是一部书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鲜活而富有说服力的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史。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间,关于服装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1980年,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80年代的新一辈,从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服装短训班,198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开设了服装教育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开始,引领了中国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进程,80年代服装专业培养的一批服装设计、技术人员,今天大都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
80年代
从一穷二白走来的高校
1982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国内第一个服装短训班,1988年5月10日,北京服装学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开始引导服装走向专业化设计。
1983年,苏州丝绸工学院在国内第一个开办服装专业,当时的老师还都不是很专业,都在探索如何教服装,教图案,讲授的是一些具体做衣服的方法。他们部分代表了中国服装专业教育发展的进程,为早期服装行业培养了第一批服装设计、技术人员。
中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始于20世纪中后期,经过20余年的探索和成长,形成今天的蔚然态势。20多年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变迁,赞誉雀起,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中国服装设计教育不仅经历了这一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证明着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正在融入世界现代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流。
如今,包括清华美院、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苏州大学等学校在内的数十所大学开设了服装相关专业。我国服装设计教育已经形成基本格局和教育体系,不但有长、短规划,有发展变革,而且还有经验的积累和水平的攀升。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服装设计教育还是处于一种无经验、无教材、无师资、无设备的状态。当时,我们的服装设计教育初漏端倪,虽然热情满腔,但是由于狭窄封闭,只能埋头探索。
由于我国的服装教育起步晚,是在没有任何专业教育经验、模式的情况下匆匆建立起来的,因此对于教学计划的制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师资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等等与教学紧密相关的方方面面,没有进行更多思考就一届接一届地开始招生办学了。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了一些调整和修改,但仅限于教学领域自身的肯定或否定,修来改去未见有大的起色和改变,社会和行业以“学院派”和“纸上谈兵”等词汇来形容这些从院校走出的设计师。
20多年后的今天,设计教育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不断融入世界现代服装设计教育发展行列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培养了屈指可数的设计师。现在,一代代新人成长,出自高等设计教育摇篮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已经形成了一支可观的设计与技术队伍。服装设计教育从起步到发展,服装产业从来料加工到开发品牌,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指出,进一步推动教学与产业的开发互动,加大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力度,是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的出路。市场上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校可以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兼职授课,把他们最鲜活的案例讲给学生。反过来,也要请求企业家和设计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为他们参加各种赛事等多提供一些支持。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社会已经从粗放经营的温饱时代走进集约经营的小康时代,并将迈向个性经营的人本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时装设计的职业行为也将随之改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指出,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否则中国将永远只是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成不了设计大国。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版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人才,而不是单一只会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人才。一些服装专业的学生至今还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理念中不能自拔。贾京生说,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各类大赛,渴望着一举成名。从自我走向受众、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市场,是中国服装设计的当务之急。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具有服装的设计能力,市场的开发能力,以及在服装企业中就职的持久力。
90年代
雨后春笋的多元教育方式
中国的服装专业教育———一个特殊的以时尚创新度、市场实用性为侧重点的专业教育领域。但这一领域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仍然与国际化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这种差距让中国服装专业教育界,尤其是各著名公立院校的前沿人物,如李当岐、刘元风、吴海燕等教育者们都在呕心沥血地为缩小差距而努力着。但同时,差距也意味着市场空间,即便是全国各大公立院校不断的在增设或完善此专业,仍然没有阻挡近几年来中国服装专业教育领域的三大另立门户现象:公立下的自主经营、纯粹本土化的民办院校以及在中国的国际专业院校。同时,在经历了这几年的生存压力、市场检验之后,这三大门户已具备了初步的发展经验与未来憧憬规划。
名牌公立院校下的职业技术学院,实际等同于原来的专科技术教育,虽然是以公立院校为名头,但不享受政府资金支持,自主经营是他们的生存之路,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生源学费。因此,生源毕业去向与发展状况成为学校品牌效应的重要标尺。虽然入学时的学生水准和毕业学历都竞争不过本科学生,但面对市场却是公平竞争,市场的检验在这里会显得更加残酷。要在几年培养中得到立杆见影的效果,教育质量改观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与经验在这里面面对着生存压力,因此必须要得到改革,而且要比公立院校更早行动。而一旦经营不善,随时面临生死危机,可谓背靠大树仍然不好乘凉。
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热衷于社会外联,非常积极主动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与大牌公立院校相比,他们没有找上门的“生意”,只有靠主动出击去争取。因此,养成老师的主动积极、高效率的职业素质,这成为自主经营职业技术学院得以发展的最大优势。
虽然学校在大部分人心目中仍是公益性大于利益性,但对于自主经营的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他们在承担着提高教育质量的责任的同时,伴随左右的生存压力让他们无法拥有政府拨款下的悠然自得。对于他们来说,只有先赚到了钱才能谈到各种创新、改革。因此,每年的招生情况将直接影响学校收入,更直接影响着下一步教学计划的制定。虽然学校的使命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但对于此类院校,还肩负着另外一个使命———赚钱,生存下去。要兼顾教育质量与赚钱,摸索一条鱼和熊掌兼得的方式方法,成为了他们的当务之急。
每年,他们只能分食生源“蛋糕”的一角,并且,仅是这一角蛋糕,也存在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公立下的自主经营与完全私营有所区别,在一定程度上,自主经营还要符合公立院校的整体教学规章制度,如师资管理、学生管理等,这些对于经营会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教学新方案的执行中,总是受到传统观念的质疑多多,夹板中如何成长,面临教学模式更新的挑战。
此类院校教学定位是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在教学模式、知识结构与市场定位上都与本科院校有所区别。但对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毕业生来说,争取最佳工作机会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当然其中也有极端优秀者,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就业单位反馈信息表明此类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偏大。如何在市场中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显得格外重要。
江西服装学院,从最初租赁校舍,到几年后业内人士用“几个白宫的规模”来形容其宏伟新校址,它用自己的迅速崛起让人们对民办院校刮目相看,在业内著名设计师、企业家、媒体都聚焦江西服装学院时,他们的影响力曾经试图挑战中国知名公立院校。
当然,江西服装学院只是业内民办学院中的一个代表,事实上,服装专业民办院校仍然呈现相对稳定的上扬趋势。民办院校一般有着实力派的投资方,投资方在商业运作方面的能力较强。因此,维持前期生存并非难事。同时,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相对灵活,面对市场变化,他们能够紧跟市场来进行教学调配。
事实上,我们越来越多的在国内重大服装比赛中,看到民办院校培养出的优秀学生的作品,这些学生进入市场后的发展,实力不亚于著名院校优秀学生。但对于大部分民办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定位还是以高等技术人才为主,如果用同一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他们各自的优越性。民办院校,更应该利用自身灵活体制的优势,实现专业细分化、市场细分化的完善专业教育模式。
除了自主经营的职业技校和本土民办学校,以私立院校为主的西方专业知名院校,目前也正以独立或与国内院校联合办学这两种方式,大规模进入我国专业教育领域。经过几年的服装专业教育领域探索之路,他们的现状就是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在时尚圈里更显得像一个真理。再加上国际上很多服装类院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欧洲各国,时尚产业发达领先,其教育制度也相对完善。因此,国际院校在中国仍然吃香。
有国际著名时装类院校一进驻中国就打出国际高度的杀手锏:国际最前沿教学制度、欧洲师资、外语教学、国际品牌实习机会、国外留学机会等等诱饵。对外宣传也是红红火火,但是在见证真功夫阶段,很多承诺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兑现也是常见。
而当毕业生走入社会,在市场的检验中就呈现出了水土不符的症状。如何建立适应中国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针对性教育模式,是这些国际著名院校正应该思索的。
相对于“国际著名”,一批并非国际顶级的服装院校,在经过对中国市场的调研与成功的经营理念引导下,选择了一条稳定的发展道路:与中国如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名牌专业院校合作。这样就减轻了水土不服的负担,在中国院校与他们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并成功生存下来。在市场决定一切的今天,真正的市场适用度才是衡量的有力标准。
30年后
今日非主流是未来的主流?
30年的脚步,如同远去的鼓角铮鸣,但时代的鼓点却从未停止,未来会更好吗?80年代的新一辈,90年代的非主流,90后的年轻设计师说的好,等我们到你们那个年纪,我们就是主流了。培养什么样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是专业院校每天都在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服装设计正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去看待,服装设计不再是裁缝和缝纫机,艺术修养与基本功,对专业人才同等重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更突出了设计在其中的作用,未来,服装设计会继续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
旁观国外的服装设计正朝着个性化、人性化方向发展。设计普遍受到重视,设计成果的评判标准并不是以个别上层人士的评判为标准,设计师有着最终的决策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大。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综合大学中的艺术设计学科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摇篮,但在这些积极因素背后也存在着发展的不足,我国的艺术设计学科仍处于边缘状态,艺术设计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就说明其发展潜力还很大,随着中国人设计观念的更新,中国的服装设计会更加加强与世界的链接,而今后学科的发展也必然会以现代的美学观点去发扬中华民族文化,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而体现出中国艺术设计的风格,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设计人才。
总而言之,中国服装教育经过30年的艰辛发展,已经慢慢成熟起来,院校派或市场派的争论之声已经慢慢消失,设计师品牌的代表大多出自院校,良好的设计底蕴与市场磨合的结果,使一批批中国的设计师登上国际舞台。中国的服装产业未来将在世界时尚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回顾中国服装,30年间发生的种种事情让人缅怀。身处当今服装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亲身经历的那段激情创业岁月,作为中国服装业的旁观者和参与者,30年中国服装业的发展显得那么神秘和有趣,这也是一种别样的走进历史的方式。纵览中国服装教育,时间的浓缩和回味,就像打开了一幅多彩的服装画卷,通向未来的空白处,还等着中国的服装院校用成绩续写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