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MoCA举办了名为:“年轻独立设计师”VS“商业化”的对话活动,我有幸在最后时间接到电话,确认我可以参加。相信更多的朋友因人数限制,错过了此次活动,这里伯宁顿的思考者决定慷慨一下,第一次做个公益记者,写下此次活动的一些情况。如果报道有流水账的嫌疑,请直接略过流水账,看文章的下半部分。
记MoCA创意沙龙活动:年轻独立设计师VS商业化
活动情况简介
当日,本人特地提前十五分钟前往,径直走到MoCA三楼的创意沙龙,现场人群出乎意料的熙熙攘攘。幸运地抢到有利位置坐下后,和身边的听众们简短交流了一下,有很大一部分是从豆瓣得知这个活动并且赴约参加。这里不禁感叹一下SNS网站的号召力与上海对时尚产业关注的热度。
两点十五分,活动正式开始。周睿是此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主持人。嘉宾分别是KIMKIROIC,叶谦,金翀宇,上官哲四位年青独立设计师。活动以在欧洲的时尚界时常见到的"Session"谈话形式进行。值得指出是这种谈话类型的活动往往能传达比较有深度的信息。
在最初的拘谨介绍之后,台上四个大男孩展现出了自己的率真与智慧。在分享各自的经历与想法,成功与喜悦中,让人更多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真诚。这样的真诚,也感动了台下的听众。台下的问题满满的写了一页又一页,相信其中或许就有你我的参与。问题五花八门,如果一一在这里列举,恐怕这本流水账就要洋洋洒洒四五千字。有年轻人的热情,迷茫,睿智与理性。
对在此次活动,笔者能表示的是支持,支持还是支持。当下,在中国时尚界,舶来的奢侈品充斥市场,而外贸又逢低谷的时候。这次对于中国本土时尚设计的关注与探讨,就像是一洌甘甜的清泉,拂面的清风。理应得到更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尤其是那些花费重金在世界各个时装中心聘请所谓名师,并开设计工作室的国内时尚品牌。我想说:大佬们,我们又何必时常忍受时差综合症(Jetlag),或者说着自己也觉得别扭的全球语(Globish)。
值得关注的人,也许就在眼前。
对话中机智的闪光点
四个不同城市,不同性格,不同设计风格与领域的年轻独立设计师当场的对话,注定撞出思想的火花。金翀宇以和媒体画报合作的形式,宣告了自己的到来。KIMKIROIC关注的则是如何在做好设计的同时,研究和国际买手的沟通策略,甚至还在思考中国的买手体制该如何规划与建立。叶谦那当"设计师"还是"公务员"的自嘲式的思考,引爆观众的掌声,颇有超现实的意味。上官哲的发言让我感受到了理性与感性并存,或许会让他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的更加自信,显而易见,他自己的服装工厂就说明这一切了。最后,周睿的主持虽然有些许青涩,但是驾驭这么大场面的对话,不是每个同龄人都能做到,相信下次会更完美。
那些鲜明的提问:
让我带大家来回顾一下在场观众的反应吧。细心的MoCA工作人员提前准备了纸笔,提问的本子被传很久。我看到的不仅是问题,更是积极的参与。
某位商人的提问让我嗅到了资本对于时尚传播媒体的关注,作为独立时尚传播策略调查员的我,毫无疑问的感到欣慰更让人觉得欣喜的是,更有观众在关注本土时尚品牌间,是否也能有JimmyChoo与H&M式样的跨界合作。但愿,这次谈话带给大家的启发与共鸣,能在后续有切实的脚步。
下次,我们应做的更好:
笔者想说
如果活动下次在一个类似大学阶梯教室里举行的话,观众应该能看到台上的风景;
我们应该为每一位优秀的设计师都开辟纯粹而不功利的舞台,它不用很大,但是一定要像今天这样纯粹;
让我们更有力的思考中国年轻"独立设计师"与"商业化"的命题;
会散了,观众们不必急着离开。台下思想的碰撞,或许更加精彩;
结束语
散会后,踱步走出悠闲的人民广场,一头扎进熙熙攘攘的来福士,某专柜的TVC屏幕上,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妞正在示意妆容效果。我不禁感叹上海的MM们几时能从容自信的认清自己的美丽,显然和她是这样的不同。
就这样走入地铁,惊睹一位颇有ChinaChic风格打扮的女孩,让我这样的疑惑稍减。或许未来,并没有那么遥远。
关于伯宁顿的思考者:
黄力,上海徐汇人。是广告人,文艺青年,GEEK, 苹果范,新媒体范。0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从事时尚广告与影像创意企划与拍摄工作4年后,赴英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攻读时尚传播专业。2010年回国。 现居上海 现为 独立时尚传播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