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会展业的效益,曾有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好比有一架飞机在头顶撒美元”。
专家测算,会展业带动系数为1:9,即会展收入1元,相关收入可达9元。不过,最近传出的南京国展中心即将转型为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的消息,无疑让人对这个“金灿灿”的产业多了一份理性认识。
南京国展中心的转型,具有典型性,耐人寻味。
南京国展中心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室内展厅面积45000平方米,可容纳2200多个国际标准展位,室外展区约672个标准展位,身处玄武湖风景区,占据南京主城区最为稀缺的土地资源,因此其资产价值近年来大幅飙升,而经营业绩却并不乐观。2007年至2009年,净利润分别为449.04万元、106.6万元和373.98万元。南纺股份2004年底入主南京国展时,预测三年后的利润要超过3000万元,而理想与现实,相差了近10倍。
南京国展中心的尴尬现实,并非个例。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如汉商集团、厦门建发、长春经开等,都曾看好并介入会展业。但是经营大多并不理想,有的亏损运营,有的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甚而有媒体评价:会展业成了上市公司的“利润黑洞”。
“黄金会展”没有赚得黄金效益,症结何在?
正撰写会展经济博士论文的江苏新国际会展集团总裁周正海介绍,江苏可供展览的室内场馆,面积已经突破70万平方米,居全国第二,而场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展馆利用率达到50%-60%,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但据省贸促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南京和苏州的展馆平均利用率在30%以上,我省其他城市主要展览场馆的年平均使用率仅为20%左右。
对此,江苏省会议展览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志扬分析说,我省苏中、苏北部分市县在建场馆前期认证不够,提前建好了大规模的乃至符合国际性要求的展馆,硬件上去了,软件却跟不上,主要表现为本地经济支撑不够,同时,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以连云港为例,连云港会展中心建成10年来,经营管理方换了五六任,仍不能改变现状。出现了“用展馆的不建展馆,建展馆的不会经营展馆”的矛盾现状。另外,目前展馆收费太高,一些想办的展览用不起展馆,而没有展览可办,导致赢利困难,展馆便只盯着高收费,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目前,我省会展业发展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合力,缺乏整体的协调中心、领导中心。这种局面,导致了展馆利用率不高,全省的展馆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他说。
对于展馆合理布局,周正海提出了“200公里经济半径”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会展中心的经济半径为200公里左右,这个范围内出现太多大展馆,便是不科学的。同时,他指出,科学测量显示,市场条件下参展商自愿参展率不超过5%。以物流业展览会为例,江苏若有500家企业,参展企业大约只会有25家左右;华东地区50000家,参展就有2500家左右。“只有如此物流产业规模下,一个像模像样的物流展会才能办得起来。如果各地都有会展中心,这些会展中心都举办同类型的物流展会,不是一种资源浪费么?”
发展会展经济,业内概括了三个基本条件制造业极其发达,集聚购买力强,展馆、交通、住宿、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发达。
从上述条件看,江苏完全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
那么,江苏会展业的“掘金”之路怎么走?长期从事会展策划推广的北京市金典永恒公关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贵廷,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办会展,一定要与当地特色产业紧密相连。比如,大连一向都在打造“时尚之都”,办服装节就是水到渠成;深圳的电子行业强,就办了高交会;华东地区高科技企业多、技术力量强,上海办的工博会也就成功。“一言以蔽之,江苏应该根据自身产业特色来发展会展业。”
周正海分析指出,江苏企业多数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针对这种“市场在外,厂家在内”的现状,应以举办设备采购会、技术交流会、人才交流会为主,把国外技术、人才、设备引进来。同时,省内生产的产品应多多参加广交会、国外大型交易会。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每年举办的2000平方米以上的展览数量已达600个左右,展览数量占全国的8%-10%。举办的会议、论坛数量也年年上升,预计今年将超过4万个。目前,我省自主举办的“软件博览会”、“农机展”、“服装节”、“苏州电博会”等,规模均超过1万平方米,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力。但是,王志扬等人认为,它们离真正的品牌展览还有相当差距。
他认为,江苏会展业不能光埋头苦干,还要着力培育品牌。“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发展,到现在,也就10来年时间,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江苏会展产业仍需政府扶持,待到会展市场培育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政府则应适时退出,从主导转为引导,实现会展产业完全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