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促会发布《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0)》:
消费展继续“吃香”
被誉为中国会展经济蓝皮书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10)》(下称“报告”),近日由中国贸促会正式发布。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展览市场的很多指标已出现回升态势。伴随着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困难以及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消费类展览会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2010年京、沪、穗三地共举办了914场展览会
而这一态势在广州已经有所体现。2010年,综合/跨行业类展览会在广州举办19场,在食品/饮料/酒类展览会(展会数量为20场)之后,成为去年广州地区展览会数量第二多的展会类型。
受到亚运会举办影响,不少定期于去年11月举办的展会推迟到12月,从而首次出现了12月份展览会数量上的小高峰。
报告认为,消费展成为新增长点的现象,未来有可能向其他热点会展城市延伸。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报告显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共举办了914场展览会,相比2009年增加了77场。其中广州去年办展数达到230场,比前一年增加了15场。虽然展会数量出现小幅上升,但从京沪穗三地的办展分布比例来看,广州办展数量占总数的比例为25%,比去年下跌1个百分点。
报告指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并未对本地展览会形成明显挤出效应。广州会展除了继承三月为展览会最旺季的传统特点外,受到亚运会在去年11月举办这一因素的影响,不少定期于该月举办的展览会推迟到12月份,从而首次出现了12月份展览会数量上的“小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0年初提出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穗府办[2010]5号)》,从多方面推进广州会展业的发展。同年11月,广州市经贸委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0年广州市会展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对符合要求的展览会进行专项资金补贴。报告认为,广州市会展业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及力度加大,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推动力。
消费展数量继续增加
从广州展览会类型看,数量排在前10位的展览会占年度展览会总量的63.9%,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8.2%,类型集中度有所下降。同时,广州会展仍然延续了2009年价值链中游生产、制造类行业展会数量减少,价值链末端的流通类行业展览会数量增加的走势。
数据显示,接近终端消费者的展览会,如食品/饮料/酒、服饰/皮革/纺织、玩具/礼品/工艺品、建筑/装潢/五金四种类型,其年度数量排名由2009年的第3、7、6、8名上升到2010年的第1、3、5、6名,而工业/机械/加工、汽车/交通工具、化工/能源/环保三种类型则相比2009年排名下降。
报告认为,这一现象说明珠三角地区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的初步成效开始显现,传统制造业的强势地位正在弱化,而其他接近终端消费者的行业地位开始提升;此外,亚运会的举办对广州商业消费的良性刺激也不可忽视。
展会向大型展览馆集聚
报告指出,广州展会向大型展览馆集聚的现象愈加明显。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广交会展馆)、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保利世贸博览馆三大展览馆共举办212场展览会,占全年总量的92.17%。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正式投入运营的保利世贸博览馆在经过一年的成长后,在2010年以全年展览会总量52场后来居上与广交会展馆(100场)、广州锦汉展览中心(60场)两大老牌展馆平分秋色。
报告同时指出,部分展览馆由于主营业务功能的调整开始减少展览会的举办数量;其他中小型展览馆,如广州新体育馆会展中心、广州花城国际展览中心等开始逐步退出展览市场。
建馆热或带来展馆结构性过剩
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的会展场馆建设延续了前两年的热潮,但随着场馆存量不断增加,展馆结构性过剩问题值得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报告指出,不仅东部地区场馆建设热度不减,中西部地区也涌现出许多新展馆。宁夏、西藏、天津、武汉等区市均新建和扩建场馆,且场馆规模和投资金额巨大。例如,2010年5月31日竣工并交付使用的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2010年11月20日主展馆封顶、被誉为“华中第一会展中心”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其建筑面积47.56万平方米,可提供7400个国际标准展位,相当于4个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面积,总造价高达20亿元;2010年3月19日,宁夏吴忠市黄河体育会展中心正式奠基。该中心规划占地690亩,投资4亿元;2010年11月16日,西藏会展中心完成设计方案招标工作,预计总投资6.87亿元,该中心规划占地354亩,总建筑面积87020平方米。
报告认为,会展中心的建设对推动会展业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会展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目前的这种场馆建设热潮有可能会给中国会展场馆带来结构性过剩,这个问题值得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更多展会资讯:http://www.china-ef.com/ex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