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50年,Alexander wang、Garath Pugh、Alexsander McQueen们还能像今天的Chanel、Yves Saint Laurent这样久经沙 场仍屹立不倒吗?浮躁的时尚圈可没什么耐心再等着一两个新字号的稳扎稳打。时代的变换让创造力日渐干涸,大众的审美需求却越来越饥渴。表面功夫倒是占了上风,谁怪异出位便是当下的老大。这是“伊夫·圣洛朗式”的穷途末路吗?
形式感比高品质更受宠
保玲姐算是这几年时尚界风头正劲的赢家了吧?近年每每出手,总是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骇俗作品。从阶梯般的镂空长裤洞到纠结夸张的桃心皱褶,下手从不含糊,正是形式大过天的首席代表,也是内心虚荣的小众们趋之若鹜的对象。但历年作品中被奉为经典的却是再简单不过的波点印花,无论是自家店铺,还是摆在H&M里的挎刀设计,都是最抢手的俏货。紧随其后的是同样幽默简单的PLAY系列,一个桃心鬼脸印在各种基本款上,即使标价昂贵,也照样卖断货。到了那些真正在T台上招摇掠过的花哨设计,反而受了冷落,大刊小报煽风点火,比着叫好,却着实难有任何一季能成为不朽的里程碑。
Agyness Deyn那个曾经一样济济无名的老乡Henry Holland,成名之前在一家普通的杂志社里打杂。在夜店里机缘巧合地遇到了Anna Wintour,先是受到女魔头的垂青,然后,因好友一夜爆红,连带自己靠那些著名的Slogen Tee鸡犬升天。他倒是没有在衣服上搞什么让人乍舌的破坏,光是几句挑衅、暧昧的标语就搞定了一切。尽管方法不同,但也走的是制造话题和炒作噱头的形式主义。可从成果上看,确实颇见成效。
因为人人都想跳脱平凡、庸俗,也导致了形式上的诉求大于本质的局面。当然,一个古怪前卫的廓形肯定要比内在的丰富在感官体验上来得直接的多。时代跨越了一大步,当初NEW LOOK为女人带来的革命,放在今天已经毫无吸引力。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更高追求的便接踵而至,于是,时尚从身体需要升级成了审美体验,这也是Jhon Galliano、Victor&Rolf 这票人凭着大把并不实用的设计如今也能在时尚界具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但经典之成为经久不衰的佳作,仅有外表带来的哗众取宠并不足以承受时间的检验,再前卫的理念,放到100年后也躲不过落伍可笑。内在创造力的价值才是常青的关键,就时装的本质而言,如果艺术雕琢的篇幅凌驾于实用性之上,无疑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本末倒置,更不用期待它能够铸就时尚史的经典。
激烈竞赛 成就经典不再易如反掌
在Yves Saint Laurent和Karl Lagefeld角逐“羊毛标志大奖”的年代,成为一名优秀的裁缝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好事。即便是在七八十年代,律师和医生这样的行业听起来也要比服装设计师体面得多。杂志上只顾渲染那一届设计比赛两人双双胜出,却很少交待报名参加的人数之少,并不足以衬托冠亚军的含金量。恰逢,两人崭露头角的时代正是时尚辉煌的起点,无数的可能性像新大陆一样等待着时尚界的哥伦布们发掘。你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无论是获得机会的概率还是创造经典的可能性都要比现在宽松得多。
而物质生活的膨胀,让时尚这个行业迅速地崛起,甚至晋升成了最为光鲜的明星行业,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成为了新的“哥伦布”。可同时,“新大陆”上可开采的宝藏也越来越少,当这两样事物成反比增长的时候,事情便陷入了停滞不前,甚者循环往复的尴尬境地。
Helmut Lang
Helmut Lang是上世纪90年代Minimalism(简约主义)时装的佼佼者之一,他设计的时装甚具形而上的学问,外表简单却带着深藏不露的学问,那种穿着者才能感受到的优越感是源自剪裁质量还有背后的设计哲学,建筑师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经典理论“less is more”在时尚界也得以无限扩大。Helmut Lang被Prada收购,初时还是一片好景象,随着创作与管理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设计师也逐渐变得无心恋战,Helmut Lang最终被迫退下战线,品牌已是名存实亡。
Jil Sander
以“极简”闻名的Jil Sander堪称代表,而在时尚界中,如要评选出一个质感、剪裁与气质相辅相成的品牌,Jil Sander绝对当之无愧。但自从Jil Sander被Prada集团收购后,不合的传言甚嚣尘上,甚至导致Jil Sander于2001年出走一手创立的品牌,令支持者震惊不已。而随着Milan Vukmirovic的接手,始终无法拉抬品牌声势。历经3年沉潜,Jil Sander在2003年5月宣布重新执掌品牌,品牌一度出现重振旗鼓的势头。不过2005春夏男装秀落幕不久后,Jil Sander又再度求去,理由是与Prada集团因了解而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