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属于那种有一定高度的人,你可以说她清高,也可以说她高傲,但是你不能否认她的高雅或者高端。她对于服装,有种宗教般的崇拜。留法设计师中,她的身份本来不是设计师,因此,她的法国留学持续了两年。
A 因为喜欢法国所以喜欢服装
约刘燕采访,她说她就在自己的店里,上午八点半就到了。她的店在联合路上,一家存在了十年的高级服装店。这家店只有下午两点到六点对外营业,店里是高级时装,很精致,也很昂贵。这些服装都是刘燕和她的搭档高爽一起设计完成的,“在商场里看不到的。”刘燕优雅地坐在记者对面,对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欣赏。
当年,刘燕参加了大连市政府公派的赴法留学法语培训班,学了10个月的法语后,1998年,带着对法国巴黎的憧憬,踏上了海外求学之路。“当时,我还不是服装设计师,是因为喜欢法国,才喜欢服装的。”
刘燕曾在大连服装研究所做情报信息工作,做服装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性质使然,她对世界各地服装的流行趋势和前沿信息都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对世界服装之都的巴黎,更是心向往之。当可以去法国留学的机会来临,这个法国粉丝兴奋地抓住了机遇。
对法国的喜欢,进而产生了对服装的喜欢,刘燕因此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型。“当年去法国的设计师,一年就回来了,我没有基础,学了两年才回来。”1999年,当同去的大连服装设计师学习归来,刘燕留恋于异国的浪漫,继续学习了一年,取得了服装设计师和工艺师双项资格。在法国期间,刘燕的作品参加过第二届世界青年设计师大赛,作品曾入卢浮宫展演。
B 我是设计师对营销外行
刘燕不同于其他的设计师,从法国回来后的最初几年,她没有定下来做什么,又回到法国。直到2002年,她才确定自己在大连发展。那一年,她组建了自己的公司,经营两个服装品牌。
刘燕那些年一直为营销自己的品牌疲于奔命。“设计服装和经营服装原来是两个区隔很大的领域,我不行,我是设计师,我对营销很外行。”刘燕直言自己的弱项。诚如很多人所关心的那样,如果设计的服装不卖掉,还能赚钱吗?刘燕的设计是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的,而“卖”,却与很多因素有关,有时,大卖的东西甚至与艺术毫不相干。
同样是为了生存,刘燕做过职业装,也做过学生装,她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工人,工厂最多时达70多人。一个在法国读过洋墨水的设计师居然做了一个只为赚钱的服装企业,这对刘燕来说,有些浪费,或者是文不对题。终于,在前年,刘燕从商场撤柜了,“我那么喜欢服装,而这些事,却耗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刘燕开始给自己做减法,知道了什么不可为,才能知道什么可为。刘燕在营销上做减法是为了服装设计上做加法。
C 致力于艺术让服装传承
在与刘燕的谈话中,记者突然有种感觉,这位服装设计师口中说出来的“服装”两个字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服装是两种东西,在她说出了“传承”这两个字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强烈起来。
“在我这里,服装不是快速消费品,不是穿完了就丢掉的,服装是可以传承的。”刘燕眼里,服装是艺术品,它应该具有艺术品的特征。
刘燕现在致力于高级服装定制,她只为懂艺术或者有艺术追求的人设计。“你的设计费应该很贵吧?”艺术品嘛,它的价值应该不体现在实用性上,刘燕坦言,她的客户要交足3万元费用,她才能着手为他们设计一个系列的服装。她说,因为艺术品的设计需要时间,3万元的设计费,她可以有时间为客户专门设计。她的口号是:三万元,你可以拥有私人设计师。
刘燕是个环保主义者,她看到服装的浪费很痛心,“最大的浪费是粮食,第二就是面料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把服装做得精一些,这样,也许可以减少浪费。”有一次上街,她看到十年前她设计的服装还有人穿在身上,她有种满足感。
刘燕喜欢与上进的女人打交道。“上进的女人对服装的要求也有种向上的意识。”都说闻香识女人,刘燕通过服装识女人,那些自我约束感强的女人,一看服装就能知道,反之亦然。
大连服装节让刘燕感觉自己一直是鲜活的,“它像一次朝圣,提醒自己,我还是活的,我还要努力。”对于服装,对于服装设计,刘燕有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