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首次亮相至今,中国国际时装周已经进入了第15个年头,由当初的时装发布发展成为现在集发布流行趋势、展示时尚创意、推动设计创新、推广品牌形象于一体的时尚服务平台,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世界各大时装周相比之下,显得“很有中国特色”。
这种“中国特色”被一些时尚圈人士所诟病,甚至被指“时尚不时尚”。这主要来自于对设计师作品的评价,以及对时装周上除了发布会之外加入的各种活动的评价。有时装杂志的编辑直言不讳“国外时装周上发布的都是新一季的流行趋势,很多都是成衣,而中国的时装周更像是单纯的秀,根本就不用谈什么实穿性!甚至有时候你看见有特别好的款式,特意到品牌专卖店一看,却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跟秀场完全不搭界,真不明白秀是做来干什么的……”
针对时尚圈这一部分人的批评,品牌却不这么认为。“到时装周上作秀就是为了更多人知道品牌”,设计师夫妻档丁勇、刘星也承认,在时装周上秀过之后,销售确实好了不少!不少设计师都觉得,在时装周上作秀其实比花大价钱投广告更加有效———既能让人看到设计作品、又能让更多的媒体把消息传播出去,辐射到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而服装设计系的学生们,更是对时装周的“照顾”津津乐道。大概没有哪个时装周像中国国际时装周这样,会把发布秀的票预留给设计系的学生。
北京一直在建设“时装之都”,而时装之都一项非常重要的考量目标就是时装周。不少时尚杂志喜欢把中国国际时装周和世界五大时装周相比,强调其中的差距;但不少品牌和观众却发出了赞誉。
如此的毁誉参半,中国人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时装周呢?
【时装协会官员代表】
要原创、首发和新面孔
●杨健(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秘书长)
我们现在的时装周,有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的参与,也有新锐设计师的参与,这是我们的特色。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把学生毕业作品也放到时装周上来做,这其实是对年轻设计师的一种帮助。一般学生毕业作品发布都会放到三月份做,因为他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在这个全国性的平台上发布,有助于他们被更多人所认识,也是扶植年轻设计师的一种方式。
至于时装周期间的新闻发布会、酒会,我觉得是对媒体们了解全国宏观产业、在看秀之余休息一下的很好机会,和秀并不冲突。各地的时尚媒体、设计师、行业协会等都能互动交流,这也是时装周提供的另一个平台。
未来的时装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有人说我们的时装周上没有什么大牌、没有什么国际品牌,如果要满足这部分人的要求,花钱请大牌来作秀是可以的,但我们不想用这种方式,我们想要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合作,如果他们觉得中国的时装周够吸引了,自然会要求来这作秀,而且会“首发”。如果单纯是来了大牌,作的是把国外时装周走秀的作品再拿回来“炒冷饭”,我想在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看的!所以,我们的时装周还是要原创的、首发的、有新面孔的!
应成为品牌新款发布和订货会
●汪君玮(杭州设计师协会副秘书长)
有媒体问过我,为什么走秀的款式和商场卖的会有那么大的差别,我认为这是中国国际时装周发展的一个阶段,目前还未完全步入专业化和产业化的一个体现,国外的时装周会分为高级定制和成衣发布,而目前,中国国际时装周还未有明确的区分,所以在时装周上会看到既有设计师名义的发布,又有品牌的发布,会有概念装和成衣参差不齐的情况,这里有定位的原因,也有其他原因,比如时装周还缺乏专业买手和品牌所需要的百货商场,还有时装周还未形成更强大的大众影响力,品牌更多的是考虑向媒体传播品牌形象的效应,而不是通过媒体向终端消费者传达品牌新款。
就我们对杭州服装企业和设计师的调查来看,设计师需要的是更多专业观众参与,比如专业买手和百货业人士等,不仅是品牌形象的展示和推广,时装周更应该成为品牌的新款发布会和订货会,这对品牌发展具有更直接的作用。
【时装品牌代表】
应成为创造国际品牌的平台
●田启明(爱登堡公司董事长)
今年是我们第九年参加时装周,按照我们的理解,中国的时装周应该是一个塑造国际品牌的摇篮和土壤,汇集国际的信息会通过商品的类别演绎不同的生活方式,从流行趋势的发布到引领时尚的潮流和人们的穿着方式、生活方式的嫁接,都会在时装周上展示出来。所以说,未来北京的国际时装周将会像米兰、巴黎等的时装周一样,成为一个创造国际品牌的平台。
从品牌来看,我希望国际时装周要不断挖好土壤、搭好平台,做好国际流通中一系列的互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国际品牌来。
【知名时装设计师代表】
希望更国际更开放
●谢锋(知名时装设计师,JEFEN品牌设计总监)
世界五大时装周,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巴黎颇有引领性的,是许多世界级设计大师诞生之处,也是所有设计师的目标;在米兰,相对比较成衣化、也比较能感受到经典传承的助力;纽约所发布的服装本身商业化的程度比较高;伦敦和东京时装周相对较为推崇前卫和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同时还有很多风格已经自成体系的成熟老牌助阵。
在巴黎时装周上作秀和在国内时装周上作秀,发布的氛围、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但现在国内的时装周也在走向国际化,人们对中国时尚还是越来越认可的。
对比起国内和国外的时装周,我觉得国内时装周还需要更深入专业化,分类更为精准、参与和助力资源也需要更为广泛,真正和国际接轨,这也需要各方的合作支持以及专业发展的推动。可以看到至今我们已进步得很迅速,但是如果要做到引领时尚还有不小的距离。
我希望中国时装周越发国际化,我们发布的声音可以为人听到;希望我们的时装周的平台在开放化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提供给参与者,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成长壮大。也希望更多对于产业有热情、有实力、愿意投入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时装周上来。我相信在专业人士的推动和支持下会越来越好。
【时尚买手代表】
希望提高资源和成熟度
●Ana Young(上海时尚买手)
就我所参加过的中国时装周和国外的相比,感觉在资源和成熟度上有差异,特别是对于海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有人说很多买手都不去看中国的时装周,其实不是这样的,不是不愿意,关键是模式不同,去看的即便都有买手应该也不是同批人,在国内看秀,“秀”的成分多,在国外不光是秀,秀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记录挑选沟通接洽约谈等等。
我的理解是,时装周主要是提供平台,这个平台好不好要看各方在上面是否找到了需要的资源,是不是给发布者带来成果,是不是给参与者带来了相应的信息和服务。它的功能和成果应该主要体现在专业领域,所以参与者肯定是密切相关的人,而非面对普通大众。这也是我非常希望国内的时装周能够借鉴到的。
【时尚媒体代表】
希望看到有“民意”的时装周
●周周(《时尚先生》总监,时尚专栏作家)
我希望看到的时装周是有很多新锐的面孔的,不全都是老面孔,不然会让人觉得很没有趣味。有新锐设计师的秀会更加吸引人、更能提起人们的兴致,也能推动整个时尚产业的发展。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是之前网上有个讨论,说可以让网友们投票,选出最想看的哪个设计师的秀,然后让他做发布,我觉得这个点子非常有意思,可以增加这个环节。这样出来的设计师和秀肯定是充满“民意”的、中国人最想看的!
>>> 记者手记
参与者很重要
不少时尚圈内的人习惯把中国时装周和国外的对比,然后得出“土”、“怪胎”、“抄袭”一类的结论,完全看不起中国的时装周。这其实并没有可比性。人们常说的“世界五大时装周”中,哪一个都比国内的时装周历史要长,“豆蔻年华”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还有很长的时尚道路要走。
在最近的20年间,中国出现了很多“时尚暴发户”,对中国时尚尽情地加以指责,以彰显自己对世界时尚的了解,殊不知在追捧国际时尚的同时也扼杀了国内的新锐设计师和努力向上的品牌。很同意周周所说的,时装周办成什么样,不只是主办方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参与的人、周围的环境怎样。希望能从自己以及周围人开始,以绵薄之力为中国时装周做点儿贡献。(新京报 记者 巫倩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