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北京,两个时装周几乎同期举办,实属少见,让人不免产生两头“打擂”较劲的感觉,谁的影响力更大?谁更能代表中国时尚?但事实上,看似水火不容的两个时装周,在业内早有了这样的说法:国外品牌进中国,新锐品牌或设计师想冒尖,选上海时装周打前哨;设计师想把名声在国内全覆盖,站稳脚跟,首选中国国际时装周。可见,共存不是问题,只要找准定位。
10月20日,上海2012春夏时装周在复兴公园开幕,主办方特意与华谊兄弟合作,邀请了一众明星走红毯助阵,“西太后”薇薇安·伊斯特伍德的到来则更让现场诸多时尚爱好者情绪高涨。这厢还未落幕,10月24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也随着爱慕内衣秀的性感上演而拉开了帷幕。
从一开始,上海就在努力打造“国际化”的形象,先后邀请过包括Ferragamo、Lanvin、Vivienne Westwood等在内的诸多大牌来办秀。此后几年在上海时装周做秀的知名品牌还有Nina Ricci、Karl Lagerfeld Gallery、Jean Paul Gaultier等。2006年法国高级时装公会带来了6位法国新锐设计师。法国、瑞典、荷兰、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还有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设计师与品牌都来做秀,虽然大多点到即止,但运作方向比较明确。
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虽然离国际化依然遥远,但是15年的发展已经让它初具规模,市场运作得更好。798D·Park作为时装周的基地的同时,已经聚集了一帮中国设计师入主,小有规模,时装周无论办秀品牌数量、持续度乃至场地、座位、安保等琐碎之事都有保障,在国内各地域服装业颇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以设计求破局 创本土时装文化
不过,并非找到自己的位置就万事大吉,中国的时装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经历了国产品牌抢发布会、大力邀请国际时尚品牌走场秀两个极端后,中国式的时装周发展也进入了困局。曾经众多国货服装品牌争抢着要在中国时装周上走场秀,证明自己的实力,但空洞的设计、没有灵魂的概念都让这种走秀成为品牌订货会的翻版。为了提高时装周与世界接轨的能力,组委会也曾大力邀请国际品牌搬场秀到中国。虽然也有品牌对此大力支持,但都是原盘照搬毫无新意,排场和创意足够了,但却是回锅饭。这一次冠名商点名要支持设计,支持原创,也为一直寻求突破的中国时装周提了个醒。
无论上海还是北京,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的时装周最大的问题是影响力不够,吸引不了大牌前来参加。事实上,时装周的影响力,除了门面上的大牌发布会,更需要广泛的行业基础。设计师们的生存环境,本土品牌的蓬勃发展,面料设计等上游产业的水平和规模,分销商买手的成熟度,消费者们的消费能力与审美习惯,以及设计产业的教育发展——所有这些的总和,最后才能引发时尚产业的无限活跃。
时装是文化,以往中国式时装周的演绎过于简单了,几个拿得起钱的国货品牌加上几个做点晚会型大型礼服的设计师,安排两场秀走走挺热闹,但是没有灵魂。
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时尚消费群体,也拥有最受关注的时尚消费市场,很多人士不禁要问:“中国的时尚文化在哪里?”中国设计已经摆脱了原始的大红大绿式、或简单符号般中国元素的放大,我们希望中国时装周能够步入被世界关注的行列,更希望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时尚文化,那么或许这次借助冠名商的肯定,对设计提起足够的重视,真正将舞台、将展示的空间交给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