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某一天,正在意大利阿莱纳(Arone)的私人庄园中享受假期的阿尔贝托·阿莱西(Alberto Alessi),突然接到一位美国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申请。此时,正值阿尔贝托为他的家族产业——居家生活用品牌Alessi寻找本季合作设计师,在他助手的办公桌上,像这位美国建筑设计师一样毛遂自荐的人不在少数。之前,几任设计师都因为与Alessi合作,创造出造型惊人、功能独特的茶壶、锅具等居家用品,因而为大众所熟知。换句话说,与这样的品牌合作,是从默默无闻走向设计明星的一条终南捷径。这些申请者对此都心知肚明。
仔细查阅个人履历和设计理念之后,这个照片上看上去其貌不扬的美国建筑设计师引起了阿尔贝托的兴趣。据阿尔贝托回忆,他第一眼看到这个名叫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的建筑师的几张手绘草图,就直觉性地感觉到,“这些色彩斑驳的绘画,虽然构图稚拙,但对总体统一性和细节性装饰的把握却无可指摘,更重要的是其中隐藏一种叛逆。”阿尔贝托再次押对了宝。五年之后,迈克尔·格雷夫斯小试牛刀,为Alessi设计的“快乐鸟嘴壶”(tea kettle)在欧美市场创造了惊人的销售佳绩。这位“纽约五人组”之一的后现代建筑大师,获奖无数的迈克尔·格雷夫斯,因一把小小的水壶而闯入更多人的视野。
明星、导演、时装设计师一炮走红的新闻并不鲜见,但产品设计师也能一夜成名?这背后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相似性?
“有的时候,设计界和娱乐圈会露出两张相似的面孔。”台湾知名设计师、设计评论家陈庆凤对设计师能否成为大众明星的解释,代表很大一部分设计师对走红的看法。“在娱乐圈,演员是否能走红,演技固然是重要,但接下什么样的戏,又在什么样的时机下推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个道理,对设计师同样适用。虽然,设计师的走红并没有娱乐圈那么充满戏剧性和夸张感。”根据设计师自己的看法,自身素质和设计理念决定了设计师本身的实力,走红这件事情却与什么样的品牌合作,或者选择在一个什么样的拼台展现作品,在大众心理、实际需求呈现出何种状态时推出作品都有很大关系。
把握时机的成名规则
“设计师做的很多功课和努力,大众并不理解是怎么回事。有的设计师威望很高,但范围仅仅局限在行业内。”近两年受各大媒体热捧的德国设计师康斯坦丁·格齐克(Konstantin Grcic)就遇到这样的事情。之前,他为德国品牌LAMY设计Vivo圆珠笔整整花去了四年时间。“LAMY要求我用原来3/4的材料来制造出一支圆珠笔,绝对是个巨大挑战。”四年时间里,他每天对着圆珠笔冥思苦想,左右摆弄,设计产出的效益也显而易见——直接为LAMY降低了25%的生产成本。但是,设计圆珠笔的成功,并没有让康斯坦丁一炮而红。因为在大众眼中,这是一支再普通不过的圆珠笔,简单到他们根本感觉不到任何设计的存在。倒是他后来设计的ChairOne,凭借类似计算机图形软件中的多棱角几何造型被纽约当代美术馆永久收藏,这才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好设计是一回事情,但要让自己成为设计明星,还得让用户看到你的设计,感觉到你的设计,这是另一回事情。”尽管康斯坦丁对在公众面前成名与否并不特别介意,但他也无奈地指出,是否能成为明星设计师充满不可控制的“偶然性”。
“这种‘偶然性’不仅意味着设计师必须打破常规,而且要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感到震惊并且能够理解。”在《现代工业设计史》作者、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王受之对设计师一战成名的解读中,用户的心理学被放在首要位置。他以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举例。“这是一个大工业时代,人们对工业的兴趣已经普遍超过了原来对精美手工艺品的。水晶宫这种模块化,在工厂内生产零件,在当地组装的建筑,是惊人的发明,在视觉上带来震惊的同时,却也没有超出人们所能理解的审美范围。”
再回溯迈克尔·格雷夫斯的“快乐鸟嘴壶”,之所以问世之后多年保持大红大紫,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在家居生活中追求快乐的需求。当时,迪斯尼文化不仅在北美风行,而且在欧洲大陆迅速蔓延。迈克尔·格雷夫斯之后为迪斯尼设计过酒店和产品,这正说明他深谙如何用略带卡通造型的产品取悦消费者。人们看到原本呆板的水壶突然拥有了如迪斯尼卡通人物一般的造型,又怎么能不被撩拨起消费的欲望?
设计界的另一个经典例子,1966年科隆家具博览会上,艾罗·阿尼奥(Eero Aarnio)凭借其设计的一款和太空舱座椅有着相似造型的球椅,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球椅的设计创新,在于它让家具告别了由支腿、靠背和节点构成的传统形式。“请注意它的另一个时代背景,1965年3月和6月前苏联和美国的宇航员分别完成了太空行走。在那个时代,任何与太空沾边的产品,都能让人们眼睛发亮。”王受之认为,艾罗·阿尼奥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能直接让人联想起太空。“他用的是塑料这种新材料,与当时流行的自然纹理木材相反,鲜明的化学染色的人造材料使对太空充满着幻想和憧憬的人们,得到了很大的乐趣。”
星探的设计梦工厂
“把握时间太重要了。一些设计师的作品因为过于超前,超越了大众所能理解的范围。很多设计当时反响平平,甚至石沉大海,但是几年之后,你会很惊讶地发现,这个设计近乎完美。”雅生(Axor)品牌经理菲利普·格雅(Philippe Grohe)说,“但如果设计师能找到合适的品牌和平台,支持他/她的超前设计理念,并为此做各种市场推广和营销,那么设计师和品牌能够双赢。”
就像当年迈克尔·格雷夫斯主动向Alessi抛出绣球那样,设计师是否走红,还取决于他们能否找到在背后支持他们的“伯乐”。“我之前接了很多设计案,但都很小众,几乎很少和媒体、大众直接打交道。”知名西班牙女设计师帕奇希娅·奥奇拉(Patricia Urquiola)表示,她真正开始变得“接地气”,是从收到卫浴品牌汉斯格雅(Hansgrohe)旗下设计师品牌雅生,以及Alessi的合作邀请开始的。
“可以这么说,我们是连接消费者、品牌、设计师之间的桥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中,菲利普、阿尔贝托都不约而同地提及这一点。如果说设计师好比戏中一号主角,那么和娱乐圈的“星探”身份颇为相似的是,像阿尔贝托、菲利普等这些品牌掌门人也担负着发现设计师、挖掘设计师才能的“星探”任务。安东尼·奇特里奥(Antonio Citterio)、菲利普·斯达克(Philippe Starck)、奥奇拉等众多当红设计师都与这些品牌有紧密合作。而一旦能与这些星探的设计梦工厂,以自己的名字与品牌进行合作设计,就等于搭上了自己事业的快车道,社会资源将向他们逐渐倾斜——更多的奖项评委会关注他们,更多的媒体会走近他们,对品牌的大批忠实消费者会更轻易地掏出荷包为他们的脑力成果埋单。
但显然,这些星探的眼光锐利程度是娱乐圈“星探”无法比肩的。“我之前从事专业摄影工作,直到自己有自信完全摸清楚了欧洲设计师圈内的绝大部分事情,才会去做邀请设计师的工作。”菲利普说,因为他了解几乎每一个欧洲知名和有潜力的设计师的长处和短处,他才能为每一个设计师指定一个设计方向,帮助品牌寻求突破的时候,设计师也会更加了解自己。同时,商业上的敏锐嗅觉也使得他们为设计师“保驾护航”时,更能号准消费者当下脉搏,比如当下有什么新的材质,消费者普遍接受什么样的色彩,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明显变化,这都是他们必须提前掌握的信息。
“我们每次都会找一批设计师合作,给他们一个专题。我绝对尊重每一个设计师的个性。其中,会有很多作品被‘毙’掉,这是很正常的。”正如阿尔贝托说的,这些设计星探对于设计师的耐心和容忍力同样惊人。“我们寻找设计师合作,就是为了先市场一步。如果时机不对,我们可以等,虽然这要砸很多金钱和精力。”
国内设计师路漫漫
但对于国内设计师,要找准时机突破传统,最好还能搭上国际大牌的顺风车,同时做到这两件事情并不容易。资深华人设计师、设计评论人刘奕彤指出:“对国内设计师来说,想要一夜走红的可能性并不大。”国内更多一线的产品设计师通常默默无闻好几年,靠参加各种展览在圈内积累一些声望。即便设计作品能获得IF、红点、G—Mark等国际设计大奖,但必须与大品牌合作,并且在很长时间内,设计师的名字并不一定会出现大众的视野之内。
设计师丁伟在为飞利浦设计阅读灯时,也遇到了类似情况。这款获得红点奖的阅读灯,由于市场推广的原因,很多人一度以为是某个欧洲设计师的作品。“这可能是出于市场的考虑,人们会觉得欧洲的设计才是好设计。但那的确是出自中国的设计。”
在国内设计圈,设计师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自己找合伙人开办设计师事务所,既有自己的设计品牌,又会替品牌客户进行指定设计。木码设计的侯正光、丁伟,杨明洁设计顾问机构的杨明洁、明合文吉的徐明和文吉、海上青花的海晨——这类设计师都在国内积累数年之后,获得了奖项,并在各种展会、讲座上频频露面,才逐渐为大众熟悉。海晨说:“在国内做原创设计非常艰难,虽然这两年情况已经有所改善。一个是抄袭,当你有一个好的作品问世,别人不是争相购买,而是由一部分制造商买回去抄袭。另一个是没有支持,能找到的支持渠道也不多,也不知道怎么找,国外品牌的设计理念你也不一定能接受,设计师自生自灭,数年之后活下来才有机会‘接地气’。”而另一部分设计师目前还在为品牌“打工”,虽然要比自己创业的设计师轻松一些,但成为明星设计师的希望更加微乎其微。
同时,一些国内品牌推广产品时,并不愿意公布设计师的名单。“因为,设计师往往不属于公司,那我把设计师推到大众和媒体面前,到底是宣传我们自己,还是宣传设计师本人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家具品牌公关说。
另一方面,虽然国际大牌和设计星探看到了中国设计的潜力,但对于中国设计师,仍有疑虑。“我希望有机会和国内设计师合作,但我对中国的文化和情况缺乏了解。”虽然菲利普已经来中国很多次了,但他对于与国内设计师合作的事情,仍表现得小心翼翼。“我需要更了解他们,甚至要让自己学一些中文。虽然我们都可以用英语沟通,但很多设计意图方面的事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需要有一个相互理解的文化背景。”国内设计师希望成为国际设计明星,还需静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