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罢法国记者的提纲,不禁哑然。将问题放在新浪微博上讨论,也引发博友的一致高呼:Prada在中国一点也不低调!本着专业精神,我还是将个人的不同看法发给对方参考。
首先,Prada在中国市场已经享有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极其广泛的传播度。目前Prada品牌在中国内地已拥有15家专卖店,分布在10个城市;Prada集团旗下Miu Miu品牌也在两个城市开设了3家专卖店。例如,早在2005年5月,Prada就将其Waist Down裙装巡展的全球第二站选定在中国上海,成为当时相当成功的一次造势宣传。之后,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在中国热映,为其品牌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妙用。2010年某中国企业准备收购Prada品牌的计划,Prada为应对产地危机而推出Made by Prada标签,以及Prada选择在香港上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其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曝光度。2010年Prada高调地为上海世博会设计了限量版产品,包括手袋、运动衣、运动鞋与配件,并为意大利馆的礼宾接待人员提供全套穿着,更将品牌造势推向了极至。
其次,Prada将其在欧洲以外的首秀定在北京举行,也并非新鲜创举,很多品牌都凭借着未雨绸缪的远见,数年前就开始在中国举办它们的海外首秀或者重要展览的首展。2007年,Fendi在北京长城举办了大秀,引得各大品牌纷纷仿效;2009年Cartier在北京故宫举办了珍宝展览、Chanel在上海黄浦江上举办高级定制秀,2010年Dior在上海外滩开秀、Tiffany在北京太庙举办品牌庆典、Ermenegildo Zegna在上海音乐厅举办品牌百年庆典;Karl Lagerfeld、Philip Lim等名家大师纷纷在中国开首秀……中国市场事实上已经成为各大品牌最大的、至少是最重要的市场,尤其在金融危机的拯救行动中表现突出。
当然,各个品牌的中国市场发展战略差异很大。部分品牌诸如Louis Vuitton等在中国大众市场上已经走得太远,奢侈品大众化或亲民化从客观上加快了注重品位与个性的高端人士在品牌选择上的变化。一些以低调为卖点的品牌,籍此迅速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甚至分得令人侧目的市场份额,如Bottega Veneta在短短时间内被炒为中国消费者低调奢华的代名词了。另一个现象是,通过推崇设计师品牌而宣示自身时尚取向的消费者数量与日俱增。各大知名品牌在2011新款中弱化Logo和经典设计元素的趋势,也是在迎合这部分消费者的心理。不过,在短时间内,各大领先品牌还是不会把重点从那些需要通过Logo来宣示身份的消费者身上转移开的;而推崇低调奢华品牌的消费者,尽管是最具有购买力的人群之一,也只能是稳步增加这些品牌销售与份额,成为固定的奢侈品消费群体,在短时间内不会迅速改变整个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潮流。
再看法国记者在Prada时装秀后发表的报道文章,已基本看不出事先所策划的基调,唯一的印记就是强调这是首次在欧洲以外举办发布会。实际上这场名为2011春夏时装发布会,女装款式早在2010年9月米兰时装周上就已发布,只是为北京专门增加了一些男装产品款式作为特别之处而已。Prada北京秀应该还算不上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重大举措,只是品牌市场推广组成部分而已。根据2010年前三个季度财报,Prada利润由2009年同期的5100万欧元上涨到1.56亿欧元,飙升205.8%,全球销售涨幅为31%,亚洲则高达51%。Miuccia Prada在此时刻选择在北京开秀,也可视为是即将在香港上市的系列预热活动之一,同时也是为中国市场继续保持乃至提升优异表现来站台打气。根据计划,Prada将陆续在亚太地区举办一系列重大推广活动,包括今年在中国新开17家专卖店、2012年再开11家,将触角伸向更多的中国城市。奢侈品品牌进入二三线城市进行渠道扩张,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其终极目标是要瞄准中国所有的富有人群。正如 Prada集团全球首席营运官 Sebastian Suhl在某次遇到类似的采访问题时曾反问的那样:“其实我们有时都会禁不住想问,为什么要称这些城市为二线城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