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7年至今,执著于服装、执著于设计的业内人士大都有一个情结,甚或这种情结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转化为某种心理周期——每年3月底和10月初之时,中国国际时装周举办的那一周时间,所有的人都是亢奋的。这7天,不论是组委会工作人员、设计师、模特、编导抑或来自国内外的诸多媒体,俱是极限状态。每每这时,人们的心情又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忙碌的充实、审美的愉悦,重逢的欢欣……复杂的感受,难于言表。
2010年的秋中,中国国际时装周将在时尚道路上刻下其第27个足印。或许,有心人会发现,纽约、米兰、巴黎、伦敦时装周之后紧随而来的便是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国际时装周,这是时装周本身发展结出的硕果,也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中国高端消费市场日益被欧美时尚界看好的必然。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年终,对中国国际时装周加以梳理总结似乎是个不错的理由,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更愿意把第27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举办作为中国时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一个开始完全融入地球村的节点,一个对中国时装设计力量、对中国服装品牌、对中国服装产业乃至中国时尚领域承上启下的节点。
无疑,要真切体会第27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深刻所在,只能是在明晰了过往的26届后,才有可能的——
第27届中国国际时装周来临之际,我们已站在21世纪第十个年头。人们习惯于在逢时之际对曾走过的历史加以总结,现在应该是要好好品味一下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时候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论调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存在是合理的么?绝大多数人在今天已经不会对此存有任何疑问。从中国国际时装周创办之初,疑问、批评接踵而来,到今天这个活动不知不觉成为太多人无法割舍的某种情结,用了一个懵懂少年成长的时间。
仔细思量一下,这么多年存在并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其存在价值是什么?时装周总是会吸引很多人,会吸引很多业内外关注的眼球,在这些人的眼中,时装周是什么,什么原因让他们为时装周痴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都有自己的理解,但通过一些数字,我们或许能够更为清晰地体会到来自于中国国际时装周的震撼。
中国国际时装周自1997年创办至2010年3月30日,共举办各项动态发布659场,其中有来自中国(包括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美国、俄罗斯、英国、瑞士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位中外设计师、290余家中外品牌举办了575场发布会;并举办了专项大赛71场、颁奖典礼13场;截至2009年底,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共评选出13届时装设计“金顶奖”,12位设计师获此殊荣(张肇达两获此奖);共有121位时装设计师荣获“十佳”称号,其中有23人两次、3人三次分别获此殊荣(包含1995年第一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以及已故设计师乔以以);至第26届,中国国际时装周共评选出9位年度中国最佳职业时装女模特和6位男模特,73位女模特、2位男模特(2001年)获年度十佳职业时装模特(含9位最佳),12位男模特获得年度最佳职业时装模特提名;来自国内媒体和专业机构的11人获得年度最佳时装摄影师,10人获得年度最佳时装评论员;来自专业时尚机构的6人(8次)获得年度最佳化妆造型师,4人获得年度最佳时装编导……这些是能够用精确数字统计出来的属于中国国际时装周的成果,而还有更多无法精确统计的成果隐藏在背后——逐年增加的时尚类传媒、迅猛发展的模特经纪公司、化妆机构、服装专业院校等等,构建出了今天中国时装时尚界坚实的基础。
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举办,多年来不仅促进了我国时装设计水平的提高和设计师队伍的建立,更有力推动了我国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和时尚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它的创立,促进了中国服装设计产业化的进程,为中国现代时尚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一大批分工细致、专业的设计师、模特、编导、化妆师、摄影师、灯光、音响、舞美等人才从中国国际时装周走出去,让时尚、设计、创意的思想、概念和作品在业内迅速传播,引领了国内消费群体的审美品位和时尚理念的发展。对中国时尚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促进,是中国国际时装周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
多年后的今天,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中国国际时装周已成为海内外瞩目的时装盛会,受到业内人士以及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但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它十数年来走过的历程总会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回望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初生和成长,也成为梳理中国服装产业和时尚产业发展脉络的有效手段。
最初,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名称为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而没有直接取名为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主席王庆回忆:“当时有顾虑,担心做不到一周的活动,名不副实。1998年4月在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期间尝试做了一次品牌发布周,反应热烈,心里有底了,才取名中国时装周。随着国际品牌和海外设计师的参与,2000年就正式定名为中国国际时装周。”
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举办26届的中国国际时装周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997—1999年,中国国际时装周艰苦的创立期。这一时期产业界对外在为迎接加入WTO之后国际一体化竞争做准备,对内在为日益增长的成衣消费市场扩大加工规模。时装周的契机主要是针对成衣业寻求国际接轨和品牌宣传的需要,以发布和展览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吸引企业的关注,并逐年推出“设计与产业结合”、“时尚与产业升级”、“品牌与设计师”三个主题扩大在产业中的影响,使其迅速成为与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并列的专业盛会。初创时期虽然困难,但在当时国家纺织工业局领导的支持和设计师新生力量的激情鼓舞下,时装周的创立比较顺利。
2000—2002年,中国国际时装周进入调整期。这一阶段正处于“入世”后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过渡期,也是时装周生死存亡的危险期。为了避免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同质竞争,使两者形成创新时尚与贸易展示相呼应的互补合作,有所不为有所为,时装周放弃了贸易展览,集中精力打造专业发布平台和时尚氛围。
2003—2006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在竞争中走向成熟。2003年随着沿袭50多年的部门经济管理模式的结束,更多的机构和人员转型走向社会,项目重复、本位利益保护和不公平竞争加剧,使得中介服务市场进入新的变革期。时装周也不得不接受现实考验,虽然失去了一些机会,但也学会了如何面向企业、面向设计师、面向社会,使时装周从产业促进延伸到文化传播和消费引导,更好地体现服务于品牌经营、服务于时尚生活、服务于产业创新的功能定位。
2007-2010年,中国国际时装周逐渐稳固地位,向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化、多元化发展。在时装周十岁生日后不久,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大批中小型的外贸服装企业倒闭,逼着国内服装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也因此,更多的企业为保证随市场规律而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自己的生存空间,而选择了时装周这个优秀的平台。时装周组委会逐渐削弱其在具体会务方面的工作,向为品牌和设计师提供实业型、商业型平台的保障性服务方向转变,给予时装周的参与者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更好地体现平台的作用,中国国际时装周突出服务的操作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和理性。
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定位和活动内容同样随着发展分阶段发生着变化:1997—2001年,在连续推出“设计与产业结合”、“时尚与产业升级”、“品牌与设计师”、“时装技术与艺术表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时尚”的系列主题引导之后,2002年明确提出了“品牌、时尚、创新”的战略定位。“创新”是时装周的内涵,“时尚”是时装周的表现,“品牌”是时装周的主体。多年来,经过不断延伸补充、调整完善,现在中国国际时装周已基本形成了体现战略定位的五大系列活动:
1、专场发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每年3月25-31日和10月25-31日,分秋冬、春夏系列举办中外知名品牌流行趋势和设计师时装、成衣作品发布会以及饰品、化妆造型等专场发布会。
2、专项大赛: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邀请知名品牌和专业机构于每年春夏和秋冬系列发布期间,举办时装、成衣、饰品、化妆造型及时装模特、时装摄影等冠名专项大赛。
3、新闻发布: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为合作机构及举办专场发布会的品牌和设计师组织媒体招待会、新闻发布会。
4、专题论坛: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邀请知名品牌和专业机构于春夏和秋冬系列发布期间,举办北京时尚论坛和专题研讨会,内容包括大学生辩论会、文化艺术沙龙和流行趋势报告会等活动。
5、专业评选:中国国际时装周组委会与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联合举办中国时尚大奖和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中国十佳职业时装模特、中国国际时装周品牌大奖等专业评选活动,并与知名品牌联合举办年度中国国际时装周颁奖典礼。
这五大系列活动相互映衬、理论与实际结合,使时装周成为融产品与信息、经济与文化、生产与消费、国际与国内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未来,中国国际时装周的结构和内容设置在现有基础上会出现新的东西,从组委会相关人士口中隐约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非常明了,这个平台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