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时尚博客集体上位,狠狠地风光了好一阵子。但随着时尚圈指责声音不断,时尚博客逐渐落入被“妖魔化”的怪圈,时尚博客的末日真的到了吗?
Freshboy
一个时尚爱好者,半个时尚媒体人,四分之一个时尚撰稿人,八分之一个时尚专栏作者。
1.英国版《Grazia》造型总监Paula Reed抱怨Tavi这个夸张的造型严重影响了其整场秀的观看。
2.在成功的背后,Tavi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3.Cathy Horyn是现如今最好的时尚评论家之一。
4.由时尚博主绘制的时尚产业利益链,借以回击时尚博客容易被收买。
5.博客Sea of Shoes的主人Jane Aldridge,也受邀为Urban Outfitters设计鞋履。
6.Jane Aldridge凭借强大的收藏被奉为“德州仙履公主”。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这句万能型名言,用来形容这几年开到荼蘼的时尚博客也颇为贴切。近年来,时尚博客集体上位,狠狠地风光了好一阵子。但拜物教当道的时尚界终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集权和专制的帝国,容不下体制之外说三道四的声音。时尚博客逐渐落入被“妖魔化”的怪圈,面临着可能昙花一现的悲剧结局。
如果时尚圈的业内人士们能设计游戏,他们一定会设计一款名为“编辑大战博主”的游戏来排解心中对时尚博客的不满之情。因为在他们眼里,时尚博客就像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僵尸一样,是一群不会思考的异族,正在成群结队地蚕食他们的地盘。一边是时尚博客用口无遮拦的大嘴巴数落着已经风雨飘摇的时尚圈的种种不堪,从而塑造自己的独立意识形象;另一边却是如雪片一样飞来各大品牌的邀请函。眼看着行业内几代人合力打造出的 神圣不可侵犯的完美时尚帝国,却被一群“门外汉”指指戳戳,更要命的是,一直是衣食父母的时装屋也移情别恋,几乎将时尚博客与业内人士一视同仁。当初出茅庐的时尚博主与混迹多年的时尚名编在时装秀的前排平起平坐,场外要忍受她替代你采访名设计师的机会,甚至有机会推出自己的设计,最后还不得不强颜欢笑地邀请已经红过自己的他们上自己这来写专栏、拍大片、登封面,那满腔的羡慕嫉妒恨,就像是被老二抢了奶水的老大,以及被兽兽夺了前途的主持人一般,让人情何以堪。
这种不满越积越多,直到登峰造极的时尚博客造星运动将Tavi,这个十来岁的芝加哥小女孩推上神坛,时尚界终于坐不住了。于是2010年初在Christian Dior高级定制秀场上的“蝴蝶结门”成为双方决裂的导火索,时尚界的业内人士阵营由此首次将矛头直指时尚博客阵营,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口诛笔伐。美国《Vogue》主编Anna Wintour在纽约Pratt艺术学院的演讲中“含蓄”地表达了对时尚博主们“专业知识欠佳”的担忧,《ELLE》的创意总监Joe Zee在FIT的一次演讲中更是用“如果你对你谈论的对象一无所知,那么你觉得你还有资格谈论它吗?”这样的话给时尚博客泼冷水,“你怎么能把一个13岁的小女孩(指Tavi)和Cathy Horyn(纽约资深时尚评论家)相提并论?Cathy能说出5年前的时尚是何种模样,而Tavi那时候才8岁呢。”
专业人士的质疑声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时尚博客的读者也浮出水面表示不满情绪。一方面,他们认为时尚博客虽然数量与日俱增,但滥竽充数者也不占少数,那些只会秀名牌和简单的信息搬运的时尚博客,技术含量之低下让人索然无味;另一方面,他们也同样表达了对博客公信力的忧虑:“如果时尚博主因为个人私利滥用了我们对他的信任,只不过是将时尚品牌的新闻稿又重新‘回炉’了一遍,那真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
看样子,时尚博客的好日子似乎要走到尽头了。但作为一名中国的时尚博主,我感觉应该刚刚起步。那么蓄势待发的中国的时尚博主们,又应该从中获得哪些前车之鉴呢?以下是我的个人拙见:
作出诚实和中肯的评价:聪明的博主不会做出这样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因为保持独立性是时尚博客有别于其他媒介形式而存在的最大价值所在。失去这一点,就会立即失去读者的信赖,博客就会随之失去生命。坦诚地说,我也会在博客中写软文,但是我不会写看图说话的那种。记得前不久受某奢侈品购物网站之邀为其做宣传,我总觉得空口无凭地鼓吹略显干涩,便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全程体验了一次完整的购物流程,完毕后在博客上撰写体验报告,详细地指出了优点和不足。虽然可能会说一些让品牌有些不悦的逆耳忠言,但是我相信,这是一次品牌、博客和读者三赢的好结局。
正确看待劳动所得回报:时尚界的业内人士诟病时尚博客的最大理由,看起来也是最有道理的理由,就是时尚博客容易被收买。对于这一点,《GQ》杂志的编辑Robert Johnson直言不讳:“时尚圈是一个足以让很多人迷失的地方,时装屋品牌之于本来就热爱时尚的博主们来说,实在是太具吸引力了,再加上缺乏足够的见识和阅历,导致他们非常天真且容易受迷惑,从而不具备分辨好与坏的能力。所以一旦他们受邀参加发布会,他们就不再能够继续说出实话,因为稍有不慎他们下次就不会受到邀请了。”其实不无道理,但我个人会觉得有些双重标准的伪善意味。就像菲律宾著名时尚博主Bryanboy反击此言论时画的一幅题为《so who isn’t bought?》(那么,谁没有被收买呢?)的图画一样,任何一方与利益都是分不开的。况且,理论上来说,尽管时尚品牌已经意识到时尚博客的影响力,并千方百计地用物质诱惑达到“购买好评”的目的,但相比之下时尚博客的回报就显得非常微小了。
指点江山也需有激昂的文字:没错,让14岁的Tavi参加一年一度的CDFA投票,让我都有些看不下去。但她能在《POP》和《Harper’s Bazaar》上开文字专栏,而不是只会对着镜子一通乱拍,让我由衷钦佩。其实之所以时尚博客会普遍遭到业内人士嗤之以鼻,就在于专业性的缺乏。在许多专业人士的眼里,时尚博客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写一些不着边际的潮流。通常以道听途说的八卦绯闻为卖点来吸引读者,但是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对于这一点,时尚博客Black Frame的主人Brian Phillips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里有太多的昙花一现,能够长久下去的,只会是那些能观察、会写作、能捕捉到时代精神,然后用一种读者能内化的独特方式去诠释的人。”
时尚博客的明天是什么样的,是会被时尚界同化,还是会让时尚界起变化?谁也不能断言。但正是因为我可能就在下一秒成为历史,那为什么在这一秒要停止说我想说的话呢?至少,我在写这篇小文时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