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风格同源的设计师、有自己的本土时尚偶像、有有力的时尚媒体、有开始将时尚用来调侃的民众,那么,我们的潮流就逐渐成为可能……
开始意识到这个话题是在上季i.t大降价的时候,我在izzue看中一件羽绒背心,问店员,得知不减价,再看价签,我以为自己看错了,定睛再看,没错,2988元!这是什么概念的价钱?一件I.T的羽绒背心大概是4700元左右,而这两个店的定价应该是在5倍差价左右。
后来我得知,izzue的定位是“廉价版dior home”,前一阵,b+ab店内出现了令人脸红的抄袭当季大牌作品。根据消费者心理分析数据,当仿制款式逼近正版产品1/6~1/10的价格时候,消费者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例如Zara、H&M,无一不是十分之一的价格,于是这样红遍全球。
i.t店内价格偏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使得我开始觉得I.T都不是太难下手,不晓得这种抄袭+高价路线还能走多久。香港趣味早就应该执华人潮流牛耳,这是众望所归,但不该是靠这样的方式,为何不能更加生动、自主一些?
国内已经弄了几届令人哭笑不得的时装周,但无论如何,一届强过一届也是事实,而且像鄂尔多斯这样的保守品牌都开始注重设计,请超模代言,也的确属于积极气象,同时王一扬这样商业、个人两注重的个人品牌精挑细选地进入主流视野,而上官喆这种剑走偏锋,自称“为年轻人提供许多像废物一样的衣服”的Margiela式少数派也在淘宝上风生水起,我都看得十分欢喜。
华人潮流的确是在慢慢到来,越来越多新人选择去Ne.tiger定制婚纱,价钱不超过1.5万元都有十分好的设计,Blanc de Chine是我十分欣赏的新中式服装,无他,老庄之道在它的设计中体现出了神韵,而郭培、薄涛这些早一代的“名设计师”被淘汰也应该是不久的事情,我相信很快,一个中国裁缝再也不用因为自己熟悉某种意大利绣法而敢目空一切。
况且,华人也开始有自己的时尚icon,上有张曼玉,下有犀利哥——我说犀利哥不是调侃他,而是这的确很广泛地代表一种民间对于混搭穿法的戏谑——当民间开始戏谑时尚的时候,它就开始有了靠得住的生命力,任何太把时尚当回事的人,都很难玩转它,只有当你能够戏谑他,才能说你入行了。
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华人设计师走红,认真想想,如果将这批华人和当年那批日本人分别集中起来,就会发现其中还是有十分清晰的民族分野——即使现在走红的华人设计师都是ABC——日系的技巧高超、材质多层次、搭配更见功力,而华人则更加有种汉风式的大智若愚,同样是玩不对称,Alexander Wang或者Philip Lim的简洁、犀利绝对是使他们在商业上更为成功的原因。
我读中学那阵,对香港的潮流十分敬仰,这一两年来,兴趣骤减,在内地最能够代表香港趣味的I.T和i.t定价和买手都逐渐走弱,当然这也给很多时尚编辑空间去关注国内的设计师,在Vogue上也可以频频见到我所说的那些华人设计品牌,当我见到定价659元的上官喆不对称风衣也和Bottega Veneta大衣放在同一板块推荐,极high!
有风格同源的设计师、有自己的本土时尚偶像、有有力的时尚媒体、有开始将时尚用来调侃的民众,那么,我们的潮流就逐渐成为可能,到那个时候,韩国人应该是杀红了眼都赶不上——我又想起来了,韩国一个本土国宝设计师,年年都走一台雷死台下观众的秀,和二十年前中国模特脑袋上顶着故宫的水平并无二致,唉,你不死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