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人叫郑万金,是原新疆天山鞋厂的退休工人。
做布鞋是“老有所为”
在新民路医药公司旁的一排门面店前,一块写着“鞋厂退休老职工订做各式布鞋”的“广告牌”就摆放在一个杂货摊后面,不仔细看,根本不容易发现。
“他做的鞋子没说的,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质量上没问题。”热情的摊主是位中年妇女,“这一片的老年人都知道这个老师傅,都找他做鞋。”
郑师傅的家面积不大,一进客厅就能看到一个鞋架上摆满了各式棉质布鞋的样品。82岁的郑万金老人虽然看起来很瘦弱,但精神很好,“鞋底子里有12层布,上面还有一个4层的鞋垫,鞋帮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老人说,只见他的手上布满青筋,身上的开衫毛衣上布满白色线头和布屑。
退休前,郑万金曾在厂里担任过分厂厂长、车间主任等职。1993年,郑师傅回到家中,开始在家里做起了手工布鞋。没想到,这一做就再没停下来。
老人说,他做鞋子,主要是不想退休在家闲着,做鞋子能让他活动筋骨,另外获得的一些收入也可以贴补家用。“来找我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听说后找上门来的,本地的多,还有的是从库尔勒、塔城那边过来的老年人。”谈到他的“客户”,郑师傅很有几分自豪。
工艺虽老价值尚在
郑师傅16岁时在一家鞋店当学徒,三年学徒,一年谢师。1955年,27岁的郑万金来到新疆,拉过煤、修过马路,后来因为自己有做鞋这门手艺进厂当了工人。“1956年,鞋厂搞计件工资,进厂不到一年,就带着攒下的600多元回了老家,心里特别高兴。”老人说,学会一门手艺真的能改变人生。郑师傅做鞋的所有家什:一台油漆斑驳的缝纫机,一摞花色布面鞋帮。还有各种大小不同、肥瘦不一的鞋楦子,老式剪子、锥子……小小的阳台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老人从墙边取下一个狭长的本子,里面画着各种胖瘦长短的脚的形状,还记录着顾客的详细信息。“有的比较特殊的脚,比如特别胖的,特别宽的,我都是先做好一只,让他试着合适了再做另一只。”
从打被子(把各种布一层层粘起来)、裁鞋面、包边、锁边,到制鞋底、缝鞋边,全套的布鞋制作都是郑师傅一个人完成。老人说,布鞋的鞋底鞋面都是用糨糊粘的,不像街上卖的布鞋是用胶粘的,那样的鞋子穿着不透气。老人有些惋惜地说,这些程序都是以前做布鞋的老工艺,如今会这门全套手艺的人已经不多了。
除了做布鞋,郑师傅还做皮鞋。鞋面是整张牛皮裁成,没有拼接缝,款式是解放前后那时人穿的八字形开口老样式,厚厚的牛皮底上看不到缝制的针脚。“鞋底都是用锥子一针一针戳上去的。”“皮子软、厚,耐穿,鞋底也透气,这样的鞋子不仅老年人喜欢,有些开出租的年轻人也来订做,就是做起来越来越费劲了。”
手工布鞋大有市场
郑师傅告诉记者:“有的老年人一年四季都穿他做的鞋子,有的‘追随’他有十余年时间了。”
一位家住北京的老人,偶然来疆看孙子时知道了郑万金,穿了一次他做的布鞋后,从此他让孙子年年回北京时给他带上两双;还有一位顾客找上门来,为他100岁的父亲专门订做了四双;家住红雁池的顾客给自己的母亲做了一双布鞋,结果发现母亲很少穿,以为不合适,一问原来是穿得很合适,母亲不舍得穿,只在走亲访友时才拿出来,这位顾客一听,立马又找到郑万金一下给母亲做了三双鞋;一位政府机关部门领导穿着郑万金做的皮鞋去上班,没想到,一下引来这家单位职工20多双皮鞋的订单……
郑师傅现在一个月能做三四十双布鞋,学龄前孩子的布鞋每双在15-25元,老人的布鞋每双在20元左右,皮底布鞋在60-80元左右,皮鞋每双在100多元。“以前的鞋子便宜,这两年很多材料都涨价了,鞋子的价格才跟着涨了一些。”老人说。郑师傅说,以后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透气、吸汗、结实的手工布鞋肯定有很大市场。
记者感言
跟郑师傅交谈,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做鞋这门手艺的喜爱和不舍。去年,老人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坐车去了木垒县,到曾经返聘过他的那家鞋厂了解情况。看到企业效益不错,“工人工资能拿到千元左右”,郑师傅很高兴:这样的布鞋厂在新疆所剩无几,看到那些制作工艺,看到那些工人都觉得特别亲切。
拍照时,郑师傅提出要和他的缝纫机一起拍照。老人摸着缝纫机说,已经用了五六十年,“老古董质量好,很少坏”。
做了这么多年鞋,郑师傅都不记得有多少双鞋经过他的手,让老人感到温暖的是,有些顾客特意把家里的旧衣服拿来废物利用,让他打被子、做鞋底。只是让老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手工布鞋这么受欢迎却“没人干,也没人愿意学。”
郑师傅举例说,有些老人就想穿手工纳的鞋底,可是现在早就没人亲手纳鞋底了。“千层底的布鞋这里也有卖的,北京的牌子,男鞋80多元,女鞋60多元。”老人感叹说,布鞋里现在也有高档鞋。
严格说,郑师傅并不是一个创业者,可是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就想说明:市场上不缺乏创业项目,只要愿意找、愿意做,我们身边就有挖不完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