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细分化、碎片化的时代里,想要在市场上建立起一个横扫六合的主流品牌,对于所有商业营销者都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像微软、Amazon这些带有新进高科技含量的品牌,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在市场上与传统蓝筹码们一较高下,其余的品牌经营要再走上大路型路线,只怕避不开筚路蓝缕的艰辛。
体育营销领域内的挑战同样如此。倘若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作为一个分水岭,“史前”时代国际体育用品市场上,几乎是代表着欧洲中心传统实力的阿迪达斯一家独大。
乔丹1984年以选秀探花加盟芝加哥公牛,梦想签约的球鞋品牌和所有其他篮球少年一样,就是阿迪达斯,谁知道三叶草还不太看得上这个21岁的后卫,给他一个每年10万美元的package,个性化球鞋也不提供。乔丹转头去找当时美国最大的匡威(Converse),匡威旗下已有“魔术师”和“大鸟”两大明星,同样不待见乔丹,最终他在举步维艰的耐克找到了一条出路:大约每年20万美元,耐克还承诺为他量身定制球鞋。
谁知道20年后,“乔丹牌”已经成为了耐克大家庭内的一个独立品牌。耐克已经成为了国际品牌市场上的明星,乔丹牌也成为了一个众人皆知的明星品牌。耐克的成功,与其在体育用品市场崛起过程中的奋斗相关,乔丹牌的成功,却是成功地把握了市场细分化的先端趋势,它未必能涵盖一切,却非常符合个性化时代的需求。
如今耐克阿迪达斯两分天下,九十年代曾经红火过的锐步瞠乎其后,其它国际品牌更加落后。中国本土的体育品牌,随着李宁、鸿星尔克、安踏的上市,以及361度等即将迈入资本市场者,虽然近年成长迅速,可多是在国内中低端市场厮杀,真要打破国际品牌明星们对国际市场的垄断,都有不少五年计划十年计划要做。
真要在体育用品市场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成效,反倒是一些剑走偏锋的明星品牌可能更有效,例如过去十年成长速度远超母品牌耐克的乔丹牌。当媒体炒作、真人秀和即时成功,成为了大众娱乐消费的主流内容时,个体被无限放大,促成了一个又一个超级巨星的出现。这样去界定乔丹以及乔丹牌未必合适,因为乔丹成名于“史前”时代,然而像贝克汉姆这样符合快餐文化特征的明星正在不断涌现中。这样的明星是否具备在市场上推动个人品牌的能量?明星品牌是否具备长期生存可能?
乔丹自然是一个正面例子,不过乔丹还不够“快餐”,作为一个品牌而言,乔丹所代表的产品,建立在乔丹于篮球世界至高无上的地位上。贝克汉姆绝对“快餐”,可他能将自身魅力维持十年而不衰,又有其独特之处——一个品牌能否成功,质量很重要,但该品牌与其他品牌区分的特别之处,才是成功的关键。
贝克汉姆的独特,就在于他始终能以个人行为凸现出“贝克汉姆牌”的三大特点:对足球的忠诚、生活品味的时尚和脚踏实地的亲和力。
虽然说贝克汉姆在美国的开疆拓土并不顺利,但是只要他再坚持踢上几年球,保持足够的曝光度,阿迪达斯筹划中推出的“贝克汉姆牌”仍然具备成功可能。人们不会那么快淡忘贝克汉姆,同时这个个性化明星品牌也会被人们自然地将贝克汉姆的“勤奋、时尚和亲切”特性“移情”于该品牌。
和品牌明星们长年综合经营相反,一个明星品牌的经营,只要这个明星把握住自身特长,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细心呵护,就会具备扩张为一种品牌的可能。从1995年对水晶宫那一脚中场吊门开始,12年来贝克汉姆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在中国的体育市场上,姚明和刘翔都具备拓展为明星品牌的潜力。首先在目前的体育体制下,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负面新闻,所有形象都是正面积极的——哪怕重复性报道会让受众厌倦。同时两大明星都是洁身自好的人,聪颖识相,擅长应对媒体。他们要做的下一步,应该是不再把自己简单地当作一个“明星”,更把自己视为一个具备良好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品牌”。
过往许多超级体育明星都走上了earn to burn的道路,像曼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他曾经被认为是“职业足球时代第一个偶像级巨星”。贝斯特最红时,签了十几份赞助合同,日进斗金,最终却居无余财,遗憾在于他和他身边的人,从来没有好好经营这个Best品牌。姚明刘翔起点更高,贝克汉姆未尝不是一个值得他们参考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