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背景:关于鞋的贸易摩擦
对中国鞋走出困局的思考,来自于不断增加的国际贸易摩擦事件。远的有西班牙烧鞋事件,俄罗斯“灰色清关”,近的有欧盟对我国劳保鞋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且这一“导火线”马上又将引向皮鞋。
诸多的摩擦,引起了政府、行业、企业的高度重视。也正因此,由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主办的世界鞋业论坛,将“破解中国鞋业走出去困局”作为主题,康奈也作为企业代表,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面对反倾销之类的贸易摩擦,我们的思路是强调品牌输出。”康奈董事长郑秀康在论坛上这样阐述自己对走出困局的想法。
康奈的走出去,有着几个清晰的印迹。
先是海外专场连锁。从2001年到国外开出首个康奈皮鞋专卖店,至今在欧美已经开了90多家。通过这种方式,康奈海外专卖店的平均零售价格每双达60美元,这样的定位有效地避开了低价竞争。
然后是去年与英国的SATRA(沙雀)国际鞋类研究机构签约,在国际鞋业标准制定中,传递自己的声音,并借此机会更好地熟识国际最新鞋类技术信息,在技术层面上做到与国际接轨。
一种反思:新理念超越反倾销
“面对目前的困局,也许中外双方可以寻求和谐发展。当然,我们更有必要审视自己产业的发展现状,努力转变外贸出口的增长方式。”郑秀康用这句话开始了对康奈、对中国鞋业的一种反思。
少一些埋怨,多一些主动。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使中国鞋在出口时具有明显的制造成本优势。虽然中国鞋价廉物美是符合中国企业实际的,但由于少数企业为了抢市场,不惜杀价,造成了恶性的、无序的低价竞争。面对外国提出反倾销调查,不能一味埋怨指责对方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们也要主动去审视自己,是否无懈可击。
少一些数量,多一些品牌。由于产品档次低、价格低,使中国鞋在外国人眼中成了低档鞋的代名词。因此,中国鞋要想打入国际市场,并不被反倾销,最重要的是要练好内功,打响品牌,用过硬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去参与市场竞争: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品牌型转变。
少一些摩擦,多一些和谐。在“走出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懂得国际贸易游戏规则,更要主动融入国际规则。对中国鞋类企业而言,可以采用一些亲和当地民众的做法,如多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事业,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在当地投资办厂,既解决当地民众就业,又增加当地政府的税收。这样一来,既可减少或避免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也不会受到同行的排斥或反对。
诸多评点:高端营销走出国门
面对康奈这一典型案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张汉林、中国发展研究院院长艾丰、中国皮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淑华、欧盟鞋业采购商联盟主席唐达、意大利鞋业协会前主席罗西等纷纷作出了自己的评点和建议。
张汉林说,单纯的应诉解决不了问题,赢了这一个官司,也许会有下一个官司找上门,最好的办法就是变对手为伙伴,将竞争变为双赢。康奈在构建自己的国际分销网络方面,在增加对全球鞋界话语权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如果能进一步做好全球化要素组合,也许会更好。
艾丰则认为康奈的思维在于变压力为动力,并正确对待目前的贸易形势,从提高自身做起,向全球输出自己的品牌。另外,在康奈的思路里,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从优势对抗走向优势对接。
罗西在细细研究了一番康奈鞋之后,给其打出了“8分”,他进一步提醒康奈,要做好国际市场的分析,同时不要忽略对国内市场的“守卫”。
唐达也说,避免反倾销,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品牌,让自己的价格上去。中国鞋很不错,价格也不错,只是竞争者不喜欢罢了,所以双方如果能够坐下来,多达成一些双方可以接受的合作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