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你的核心员工也只惦记着现金奖励,高绩效、高发展潜力的员工往往最看重非物质奖励,因为这代表着公司给自己的肯定和荣誉。
临近岁末,金翔忽然感觉轻松了许多,换作往年这正是最忙的时候。原因是2008年底,他的工作减少了一大项——筹备公司的年会。
由于经济低迷,集团决定叫停所有子公司年底的庆祝活动,改为由集团统一操办。作为申越地产的人力资源总监,同时也是该公司资历最老的员工,金翔总是把“让大家吃好喝好,过个好年”作为年底的一件大事。
金翔供职的申越地产,是挂靠在某大型集团下的一家房地产项目公司。在外界看来,房地产业现在是哀鸿遍野,然而,金翔却认为“没那么糟糕”。虽然集团可能要调整薪酬结构,但金翔说,他和同事们却都“心里有数,不会有大问题”。
“我们公司的薪酬水平在业内不算高,但人员非常稳定,这就证明价值观比物质更有作用。”金翔说。申越地产最近一次进新人是在2006年,而最近一次有人离开是在2005年。
多种奖酬牵动员工和家属
就在金翔感到轻松的同时,他的妻子宋琪得知这一消息时却略感失望。几天前,她还翻出了鼠年春节到来时,申越地产发给她的“豪华无比”的邀请函,上面写着她的大名,邀请她以“优秀员工家属”的身份出席申越地产的年会。而牛年到来时,申越的员工家属将不在年会的邀请之列。
“不过,也可以理解,现在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不在乎一次两次晚会。”宋琪对记者说。对于申越的员工(以及他们的家属)而言,在牛年新春到来时,“损失”的并不只是一次晚会。往年,按照公司惯例,年会不仅会派出大量“红包”——包括实物和奖金,而且是一次所有员工和家属们同乐的机会。
“鼠年那次晚会真正是领奖领到手软,有‘优秀员工’的奖励,还有抽奖,”宋琪向记者回忆时仍带有掩饰不住的兴奋,“最后老板自己掏腰包拍出一沓钱做特等奖,那可是差不多他一个月的工资了。”
除了奖品丰富,让宋琪特别感动的是,晚会上规定,每次都得让“家里管钱”的人上去领奖,男士一上台,大家就会抱以嘘声,在这样的气氛中,员工和家属们融洽得像一家人。
据金翔介绍,申越地产的年终激励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根据年薪制的规定,扣除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后超额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每年在春节晚会上设计的抽奖奖品,以人人都能中奖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再分若干等;前两部分属于物质激励,而第三部分,是考虑到家属在内的精神激励,形式比较多样,而且每年都有变化。
同时,申越“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金翔说起来滔滔不绝,“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如《物权法》等相关法规的讲授,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营销、社交礼仪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训。”
中华英才网在2008年底发布的2008年薪酬行情信息显示,房地产业在薪酬榜上依然位列三甲,房地产各类从业人员的总体薪资收入水平仅次于金融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过十数年的短暂发展,仍然远未成熟。
行业的发展受到人才的制约,而不成熟的行业又难以孵化出优秀的人才,难得出几个“全才”、“帅才”就成了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其本人也自然有了“跳槽”的资本。而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房地产业的人员流动率平均在20%左右。
“激励不能靠临时抱佛脚,应该是长期的机制,从年初到年终循序渐进。”金翔对记者说出他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多年来的深刻体会。“发东西、发奖金的作用只能浮在表面,并不能使员工对一家公司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金翔的观点与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吻合。按照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后,会进一步追求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显然,这些需要不能完全通过物质激励措施满足,还要结合精神激励措施。
适时“投资”员工能获高回报
“房地产业也没有外界传说的那样糟糕,”金翔告诉记者,至少申越地产还活得很好——这或许是为数不多的特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申越地产开发的某商用房地产项目完成后,虽然保留了“拿土地”的资质,但却没有开发新的项目,而是转为从事租赁的业务。由于项目所处的地段较为繁华,周边又有许多成熟社区,许多零售、百货公司都租用了申越的房子,而且,签的都是5年以上的长期租约。
“在房地产业,我们属于不能大富大贵,却是旱涝保收的。”金翔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房地产业正值繁荣之际,申越地产并没有像业内其他企业那样大举扩张,而是见好就收,保持稳定的收入增长。目前,虽然公司的规模不过几十人,收入总额不超过1亿元人民币,但由于经营有方,利润增长却在稳步上升。
“最难得的是公司里的这群人心态都很淡泊,大家志同道合,在一起很有干劲。”今年只有32岁的金翔,谈论起房地产业的起起伏伏,颇有些沧桑感。
“目前集团正在搞调查和摸底,相信2009年春节后会有具体的调整方案出台。”金翔对记者说,他认为集团有可能借着这个机会,整合非核心资源——申越正属于此列。然而,随即他又表示对此并不担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这家公司干了10年的金翔认为集团的动作不会很快,幅度也不会很大。
“我们也有很发愁的问题,例如,如何开发新的盈利点?我们毕竟不能靠出租房子过一辈子。”金翔说。对于金翔个人而言,他也想尝试跳出现在这个“温室”。他曾考察过一些公司,甚至想过走出房地产行业、走出北京。据悉,从申越走出去的人当中,有的现在已经是业内相当知名的企业家。
“他们走的时候都怀着矛盾的心情。”金翔笑道。“经济衰退的到来,或许并不是‘出走’的好时机。”“我当时就是图他工作稳定,才决定嫁给他的。”宋琪在一旁补充道。(文中人名、公司名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