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朴济英在韩国仁川大学毕业后,在仁川附近的一所小学当起了教师。当时的仁川还是个小岛,后来才有了机场,机场连续两年在国际机场协会(ACI)的评比中获得“世界最佳机场奖”。这个典型的韩国人从来没有想到几年后在自己27岁时会从这个机场起飞来到北京,并在20多年后的今天成为可迪视眼镜公司的股东兼总经理,变身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生意人。
现在,他拥有北京中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却做着眼镜生意。回忆起自己在中国的创业经历,朴济英感慨良多,在中国没能成为仁心仁术的医者却成了一个商人。他的中文发音虽然不是很标准,但相当流畅,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采访时他一直用平实而真挚的语气向《新营销》记者讲叙自己的故事。
中国行,由《三国演义》开始
我从小就爱读中国名著《三国演义》,经常捧着它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中国文学和哲学,希望着有一天能够真正走进这个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1988年是我们韩国的奥运年,当时韩国学生到国外留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除了名额有限外,还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非常严格的考试。1989年,韩国政府放开了与国外交流求学的限制,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向中国台湾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提出申请。
当年2月,我开始了在台湾的求学之路。前两年我一直在台湾师范大学学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时最主要的困难是要过语言关,一开始我跟不上学习进度,因此我几乎每天晚上都带上书本去其他宿舍向当地学生请教。来台湾的第一年我就成家了,太太是和我一起过来的,也是韩国人。在我的印象里,台湾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岛屿,风景非常优美,经济也比较发达,当时的感觉是领先韩国半步。在闲暇时,我和太太将台湾转了个遍,被中国的文化及风土人情深深吸引了。
之后,我进入台湾政治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在此期间,我做了很多翻译工作。当时在台南,一些韩国的眼镜工厂和台商贸易往来频繁,我经常给他们做翻译,并参观他们的工厂,积累了一些眼镜行业的生产、技术、成本、贸易等知识。不过,当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以后会从事与眼镜有关的生意。
1994年5月,我拿到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就结束了在台湾的生活。由于对中医非常感兴趣,6月,我考入北京中医大学,当时叫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主修针灸。我们班100名学生中有30人是外籍学生,有来自马来西亚、韩国的,也有来自印尼的,所以当时我没有太多身处异乡的感慨。由于我的语言能力比其他学生要好,所以第一年我就做了他们的班长。有些同学由于此前没有攻读过汉语,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我们的下一届95级学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由于学习艰苦而中途放弃了学业。
那时候中国对外国人的“待遇”还有些“特殊”,我们坐火车、坐飞机的票价比普通票价要高出2~3倍,而且外国人要到专门的窗口排队买;我们买故宫的门票,价格也比普通的门票价格高。后来大约在1998年、1999年,票价才下调,外国人买的票价格和中国人一样。
虽然学中医是自己的一个爱好,但是由于韩国的中医行医资格缩紧,国外的医生资格证不被认可,同时中国也不允许拥有医生资格证的国外学生在中国行中医,直到2004年我取得医学博士学位,政策仍然没有对外国人开放。
创业难,好事多磨
在读书期间,我一直关注着眼镜行业。来到北京后,我参观了很多眼镜工厂,对全国各地的市场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不少行业内的人士。经过一番仔细思考后,我觉得眼镜生意有利可图。
自己真正的创业应该是从1998年开始的。当时中国的政策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零售店。所以我只好以朋友的名义投资开了一家眼镜零售店,店面很小,只有40多平方米。当时北京的房子很紧张,能租到一间店就算不错了,而且租金很贵,40多平方米的店一年的租金就要十几万元。我租下这家店,前前后后花了半年多时间。
我的货一半是从韩国进口,一半是在国内批发点拿货。当时国内眼镜产品的质量在整体上和韩国产品的差距很大,但进价要便宜很多,而韩国货质量好,进口成本高,但可以提升眼镜店整体的利润空间。由于选址比较偏僻,经营状况不是很理想,所以经营了两年半时间,2000年年初,我结束了这家店的生意,打算选地头再开一家。
每年的全国眼镜展销会我几乎都参加。有一次在广州眼镜展销会上遇到江苏南京的一家公司,后来我专门去南京拜访他们。2000年9月28日,我在南京开了家眼镜店。考虑到家人都在北京,我计划在北京再开一家店。不到半年时间,我在北京望京选好了店址。望京当时有5万多韩国人居住,韩国人开的店比较受欢迎。当时租的店面积也不大,50多平方米,但租金却很便宜,一年6万元。从那时起我的生意开始好转了。2001年,我在上海复旦大学附近开了一家店,后来在北京望京又开了一家店。那段时间,我在韩国、北京、上海、南京四地跑来跑去,几乎没有停歇过。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太累了,把南京和上海的店关掉,只剩下北京望京的两家店。
2004年,在中国商务部批准的第一批外资企业投资国内的眼镜项目中,我的公司名列其中。当时北京刚刚建成的国际眼镜大厦总经理找到我,说打算将国际眼镜大厦4层楼的3000多平方米经营面积用来招租,让我去韩国招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北京国际眼镜大厦1~11楼一共有500多家商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眼镜城。2004年,我找来韩国眼镜行业的顶尖合伙人PRINCE FASHION、NEW STAR OPTICAL、GEO-MEDICAL、HUVITZ等八位股东一起投资开办了可迪视眼镜公司,当时它是北京国际眼镜大厦规模最大的一家公司,占有的经营面积达到了400平方米。
可迪视眼镜公司开张的时候我正在准备自己的博士论文,一边是自己10年求学的结果,一边是自己创业的机会,我哪边都不想放弃。我当时也没有想太多,就觉得不管什么事情开始做了,就应该好好继续做下去。公司开张后不久我拿到了博士学位。
当时望京陆续有一些韩国人开的眼镜店开张,他们的价格很低,对我的生意影响很大。为了将国际眼镜大厦这边的生意做大,考虑再三后,我把望京的两家店关了。
管理难,人际关系是重点
最初为了开拓市场,我们做了很多宣传工作。有时候我早上5点起床,带着我的员工去学校附近派发“免费验光卡”,每派发一张,我们都会问:“你可以接受吗?”对方点头同意了,我们才会放心地给他。后来我们也给类似于EDS的刷卡单位提供优惠服务,渐渐地,我们的知名度提高了。同时,我们制作了很多的顾客调查表、后期回访反馈意见表、新品推荐优惠活动介绍等资料,希望能和顾客有更好的互动,但是一般情况下中国顾客购买产品后留下联系方式时非常随意,这给我们的市场开拓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其实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他们,但是很多人对此不理解。
在公司开张以及对外事务处理等一些细节方面,由于当时对市场环境和情况不是很熟悉,我们吃过不少苦头。在创业的过程中到处都是困难,解决不好是危机,解决好了就是机会。
其实,人际关系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从学中医时做留学生的班长开始,我就明白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比如,我和其他投资人合伙做生意,虽然中国这边的事务都是由我来管理,但是在作出重要决策时我都会征询他们的意见,他们也很信任我,非常尊重我的决定。通常我们前一年就作出下一年的计划,按步骤实施,基本上都能够按计划完成。有时候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解决困难的人。十几年来,我在眼镜行业积累了深厚的人脉。我最开始打交道的是浙江人,他们做生意比较顽强,非常值得我学习。北京国际眼镜大厦是温州人投资的,我与他们的来往一直都非常友好。
中国眼镜市场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验光规格不统一、验光设备不达标、技术人员稀缺等。我们的产品大多从韩国进口,除了产品的可信度高、渠道来源有保证外,我们的验光配镜仪器都是从国外进口、技术含量高的一流设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只有靠良好的质量、先进的技术、细致入微的服务、合适的价格、诚意诚心的经营,企业才能在市场上立足。
2006年,可迪视眼镜公司获得了北京百家名优企业证书,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公司现在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好,由于批发到全国各地的产品在价格上有竞争优势,我们的生意越做越顺。我们希望在未来的3年内把销售网络架构好,能够在全国开更多的分店,成为“一把手”眼镜连锁店。如果将来中国的政策放开了,公司业务做得很好而我可以抽身的时候,我同样可以在中国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