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一场大地震,改变了千万人的思维和命运。乞丐王明胜因捐出7年积蓄约180元赈灾感动了世人,被重庆富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可怀专门派车接到公司上班;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却因为在天涯上发帖中写道“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而得名“范跑跑”,后被解聘,丢了饭碗。一个乞丐,曾被黑砖窑强行拉去做工被砖机扎断了手,胡可怀董事长见到王明胜前肯定不知道他能干什么,但最后决定让他做仓库看守员,先适应一下新生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富瑞公司未必真的就急需这样一个岗位,但这样的岗位可以被创造出来。范美忠却不同,他毕业于北大,是业务骨干,是学校的“金子招牌”,校长卿光亚曾顶住巨大的压力一直袒护,为范开脱,但最终还是“挥泪斩了马谡”。如果我们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度,仅仅从“专业”的角度,从一个公司老板或人事主管的视角,该如何思考王明胜的上岗和范美忠的失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CEO”的杰克•韦尔奇曾说过公司有四种人:第一种是认同公司价值又能干,这种人就是要不断提拔,委以重任,并给予高薪;第二种是能力不够但认同公司的人,那么公司所要做的就是给予培训或调换岗位,最终也能发挥价值;第三种是能力很差又不认同公司,那么就让他开路,越快越好;第四种最让人头疼,能力强但不认同公司,这种人要么改造自己,要么最终还是要被淘汰。四种人中,最容易让公司造成损失的就是这最后一种人。中国也有与韦尔奇类似的观点,那就是德与才,红与专,二者常常发生矛盾,我们该如何决断?回到本文的两位主人公,王明胜在正常的情况下,确实难以找到体面的工作,但因为大地震,特别是他的善举,让社会看到“他的外表很脏,但他的心却很纯净”,因此他便成为了第二种人:能力也许不够,但品质好。如果他能抓住机会,适合新环境,特别是学习到一定的技能,他的人生将焕发出新的光芒,即便是仓库保管员之类的岗位,也一样能实现比以往更大的价值。一个公司,特别是初创阶段,专业有能力的人未必能请得起,也难留住,类似王明胜的员工很多。他们能力往往有欠缺,但只要人可靠,能吃苦,肯干,能吃亏,进步快,就可以边干边学,与公司一同成长。等公司过了初创期,特别是进入提升期,不少老员工,“元老”已经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他们是曾经的业务骨干,但这时也成了第二种人,这时他们的角色就要调整,就要换工作,换岗位,但他们依然是公司的“道德楷模”,他们依然具有价值。这个阶段如果个人不能很好的调整,或者公司不能给予恰当的任用,常常会酝酿潜伏一些矛盾,阻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当知道一家企业是奥运会赞助企业,或者一支广告是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广告时,40%的人觉得广告应该很不错,58.5%的人觉得要看具体情况,7.5%的人不会觉得广告不错;59.4%的人相信这些企业是很好的企业,35.9%的人不确定,4.7%的人不觉得这些企业很好;至于对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的态度,30.2%的人抱有正面的态度,66%的人不能确定,还有3.8%的人不抱有正面的态度;12.3%的人对于奥运会赞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愿意买来尝试,79.2%会根据需要来决定,还有8.5%的人表示没有兴趣;43.7%的人更愿意购买奥运会赞助企业的产品或服务,而放弃其他企业的,43.4%的人不一定会做这样的选择,13.2%的人不会这样选择;当跟自己原来习惯使用的品牌相比时,7.6%的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习惯,选择奥运会企业的产品/服务,48.1%的人不一定,更有44.3%的人则肯定的表示不会。在看完一家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广告,而又很喜欢那个产品或服务的话,有15.1%的人或尽快购买,且会要求自己记得,79.2%的人表示记得的话就会买,还有5.7%的人表示不会去买。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1)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认知率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在10家奥运会赞助企业中,只有可口可乐、联想和青岛啤酒3家的选择率超过了50%,而在只有6家的非奥运会赞助企业中,就有百事可乐、李宁和蒙牛3家的选择率也超过了50%;而几家不是很著名的企业的认知率都是排在最后几位;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应该和看电视的时间无关,可以从第1和第3题中可以看出,可能和消费者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关注有关,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过广告中是否出现过奥运会赞助企业或合作伙伴等内容,但这点是否也可以说明广告的效果并没有到达。
(2)奥运会赞助企业没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优势与自己强劲的竞争对手作出区分。在3组对比中,可口可乐VS百事可乐,麦当劳VS肯德基,阿迪达斯VS李宁,除了麦当劳算是和肯德基做出了区分,其他两组都没有,甚至李宁的选择率超过了阿迪达斯,即便是麦当劳做出了区分,但是其本身的选择率就不高。(3)被调查者对自己印象深刻的企业的感知程度,亦即注目率、阅读率、记忆率和理解率并没有很高,多数的肯定答案都没有超过50%,回答率也不高。这种结果是与当初的假设不符合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错估了广告能够达到的效果外,可能与问卷问题的设计有关系,问卷对于这些题目的设计采用了要求被调查者自主回忆的方式,但是在回忆当中,自主回忆是很困难的,尤其对象是部要求被调查者花费时间记住的广告,因而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被调查者对广告的阅读、记忆和理解的真实情况,如果采用辅助回忆的方式,给予被调查者一定的提示,相信结果会有非常大的不同,这点可以在以后的调查中予以改进。如果假设广告和奥运会赞助企业的身份已经传达给消费者了,那么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以及广告本身的态度倾向虽然没有达到毫无疑问的程度,但是比率有所提高;但是欲望率很低,大多数人会主要根据需要来决定,购买动机没有被激发出,偏好度如果不涉及自己的习惯,比率接近50%,但是一旦涉及,比率则大大下降;行动率更是比研究预计的比率低。这些数据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奥运会赞助企业的广告的心理效果并不好,可能也和问卷的设计、被试的选择的缺陷有关,但是局部的调查与研究的假设吻合,也说明了奥运会的赞助企业的广告确实存在问题,而且问题并不如假设预料的只存在传达的问题,甚至在达到之后的欲望度、偏好度、行动率等单项效果上,也存在进步的空间,至于为何偏好度、行动率、欲望度为何不如预料的原因,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并没有在这份问卷中有所显示,只能猜测除了广告确实没有效果外,也应该和被调查者没有在实际情况下有关。而对于问卷,真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被调查者很习惯的选择“中间”选择项,即那些“不一定”、“不确定”的答案选项,对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问卷的改进需要考虑被调查者的这种心态,可以考虑迫选法,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也有问题,还需要研究。可能广告也要将这种心态考虑进去,如何才能不只是引起消费者的兴趣,让消费者觉得“有可以,没有也可以”,而应该更要引发欲望,而这种欲望又能引发立刻的行动率,因为一旦欲望没有得到立刻的实现,经过一段时间后,欲望度就会下降了,这样会出现问卷调查中消费者没有立刻行动,导致欲望降低的情况。同时,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值得欣慰和研究的现象,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奥运会赞助企业“联想”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对联想的产品、内容的回答正确率也很高,如果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可以从联想的广告中得到一些值得推广的成功的经验。综上所述,通过我们的调查不难发现几个问题: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企业电视广告的心理效果并没有到达令人满意的地步,并没有很好的传达给消费者,导致认知率很低,与同类竞争企业之间的区分度很小,同时阅读率、记忆率、理解率等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基础并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影响了消费者的行动率,另外消费者对奥运会赞助企业的态度倾向总体是好的,这点是很有利的。现在距奥运会开幕只有40多天,如何改善奥运会赞助企业的电视广告的心理效果,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要确实将奥运会赞助企业的身份这个有事传达出去,形成与对手的区分,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社会评价;二是广告要想办法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并促使这种欲望成为一种切实的行动。这些都应引起我们奥运会赞助企业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