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未来企业是变大还是变小,必须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效率。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明确指出:国家的财富主要取决于本国的生产率(即指单位工作日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是单位投入资本所得到的报酬)和一国能利用的单位物质资源。对于企业,这个判断仍然是适用的。企业创造的财富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率。因此,企业规模是大是小,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其生产率的提升。
1、规模效应在我国大多数行业仍没有充分发挥
毫无疑问,我国整体的企业生产率是低下的。提升企业生产率,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制造的效率,二是核心技术的附加值,三是品牌附加值。我国企业大多只能在生产制造中,靠人工成本的优势取得仅有优势。就在制造领域,我们的单位产出是低下的,因此,只能靠大量的人员以低薪资来支持着微薄的利润。
要提升我国的生产制造效率,那么,规模效应在我国是发挥不够的。因为,我国的制造领域,仍然是小而散的基本格局。从产业的集中度而言,在大多数消费品业,是远远不够的。看似人数不少的企业,其内部仍然沿用着初级的生产方式,比如服装、照明、小家电等等行业,自动化、电子化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进一步规模化经营,并同时进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中国企业相当长时间面临的问题。
2、个性化需要的行业,企业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提升企业创造财富的效率,除了生产制造成的效率外,就是核心技术与品牌力。特别是在个性化需求比较高的产业,其品牌价值是最重要的效率标志。而这一点,我国企业是严重认识不够的。没有对行业需要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也使用企业在追求规模效应时走入一定的误区。非标准化的、带情感需求类的消费品是最为典型的例子。比如葡萄酒、高档服装、高级轿车等。
定位于这类需要的企业,其规模并不是首要的追求目标,因为。对于这类产品,规模不是提升其效率最为关键的因素,品牌才是其效率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以做PC、彩电的的思维来经营葡萄酒或高档白酒也是失误的。
而中国的企业在战略的选择上,总显得什么都想通吃,表现在汽车业,中高低都想做、白酒业也是如此。如果拿茅台与五粮液相比,都出现的通吃的迹象,但从长远来看,茅台固守其国酒的贵族身份才是正确的定位。所以,茅台做什么啤酒、葡萄酒,纯粹就是“渴泽而渔”的行为。而五粮液虽规模上去了,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其长远的品牌价值。从利润率来看,五粮液至今不如茅台,其效率相对是低的。这也就是中国企业与西方面年老店的区别。茅台正确的路线不是在产品线上再扩充,而是要把中国国酒推向全球高端白酒市场,这才是中国可能建立国际优势的产业。
3、企业做大与做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不能割裂开来
在企业做大与做强的问题上,两元化的思维是有害的,把做大与做强割裂开来看是不对的。企业做大与做强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联系。只做大,不做强的企业,是做不大的。只做强,不做大的企业也是难以做强的。我们以联想为例,如果没有其在国内市场高的占有率,那么联想是不可能走到整合IBM的PC,从而成为全球三大PC厂商之一的。
因此,企业做大与做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要在做大中做强,同样也要是做强中做大。从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的规模仍然是相当较小的。因此,未来中国企业的规模整体上应该是向大的方向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热衷于自创企业,就是因为企业规模效应不够,一个在现在有企业中的高层收入还不如自己建个小公司的收入,而且由于规模小,行业门槛低。所以,高层职业经理都想自建企业。没有这些高层职业经理的聚集,那有现代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呢?而这一点,正是由于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比如,现在的平安保险、联想集团、华为等企业的高层,当他们的薪资达到相当的数量级时,他会想自己干吗?
从整体国民财富的创造,以及人们收入的提升、以及系统化创新机制的建立,都需要中国的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因此,企业的小型化,尽管给带来了许多创新的机会,但从根本上看,我国企业在规模化的路上还有相当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