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每个企业都在避免低级的同质化和价格战,每个企业都在用动态的区隔来保护自己,人才是竞争最根本的力量,商业竞争最后可以简化至人才的竞争。沃伦·贝尼斯说:“员工培训是企业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松下幸之助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只靠一个人的智慧指挥一切,即使一时取得惊人的进展,也肯定会有行不通的一天。”普利策奖获得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销售培训(有的企业称为“营销培训”或“产品培训”)也日益受到各企业的重视,但遗憾的是有不少企业销售内训陷入婆婆妈妈、不死不活的“鸡肋”境地。于是大伙都“举刀不定”:砍了吧,又的确需要培训;不砍吧,又没有什么效果。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无人干”。“培训亏本”、“培训无用”的想法充斥着做老板的你。如果,你的销售培训没有效果,你该怎么选择?我的选择是先分析一下问题背后的问题。
没有效果,销售内训走错路
有不少企业的销售内训走错了路,有人在我之前抢先发现了这一点,总结出了不少的原因,比如未事先调研培训需求、培训目的不明确、沦于形式化云云,的确,我没有办法反驳这些论点的正确性。但这些论点却假设在培训内容正确(抑或说培训师水平很高)、培训对象正确、培训形式正确的基础上。事实是,这些假设在现实里并不正确,但这些现象的确存在,这说明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和思考,问题主要存在于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错路一:不能放下培训的“架子”
不少企业认为培训很神圣,导致不少培训师认为培训如果内容过于具体和浅显很没面子,于是挖空心思得想一些深奥的东东出来,接受培训的人得绕半天才明白而且感觉甚至有点“抬高自己”身价。但为了维护培训师和领导的面子,在《培训反馈表》上的“满意”后面打了勾。
可想而知这样培训的效果,员工感觉空不说,还耽误了他们销售的宝贵时间。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角度看,花了双倍的成本,回报率接近零。培训效果泛泛,像漂在水面的藻,终究不能落地。
造成这种培训的原因,是培训师对于培训的观念,源自对于老师尊严的维护。企业培训不是在学校在给学生上课,一堂课没上好学生也能混得过去。企业销售培训目的只有一个:提升销售力。
对策:中国人很爱面子,通过调查你往往不知道销售员工到底需要什么,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或者他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最有效的方式除了正常的调研之外,还得培训师亲自在市场体验。注意:体验和卖货是两码事,体验不是让培训师夹在促销员中间去销售拿提成,而是站在培训师的角度体验销售环节,了解环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做有两个方面好处:知道销售员工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有的放矢);了解顾客的需求,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
错路二:只接单,不推销
不少培训师只接受领导的培训单子,从来不主动走出去研究整体的营销,不知道营销系统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也不知道上级领导的营销战略,所以既不能给自己的培训定位,也不能让领导重视自己的培训,最后只好闷着头“苦干”。培训效果最终也因为营销系统对培训内容有“排外性”而“光荣牺牲”。
对策:培训师不只是要接受领导的培训安排,更要有针对性地在观念上引导领导。要记住一点,只有领导重视培训了,培训才会重要,也才会有效。笔者了解到,不少公司给基层员工培训,最后反倒是这些接受培训的员工辞职率居高不下,原因是他“换脑”了,但领导每换,于是很多事情都看不惯,最后郁闷走人。所以培训必须从领导的观念抓起,将你对于市场的分析、你的营销建议、销售对应的培训想法及时跟领导沟通,领导认可是培训生存和发展的第一步。
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训师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培训单,机械地培训,更要融入营销系统,从实际需要的角度推荐自己的培训。
错路三:盲目学习专业培训机构
企业内部销售培训该培训什么?怎么培训?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商业模式,所以其相应的培训策略至今没有一个标准。可以参考的是各大培训机构,但专业化的培训机构也有问题,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挣钱,此外,他们的对象主要是各地方的经理人。真正的销售必须紧密结合产品特性结合销售对象特性才能展开,而专业培训机构这两点都很难做到。他们的培训主要集中在观念和营销的抽象方法上,对于具体方法你很难从中得到,而且就算培训不好,他们也可以撂摊子走人。而企业内训则需要实干的方法、扎实的产品相关知识、透彻的顾客心理研究和熟悉的竞品情况,陈春花教授说“中国现代的营销需要回归本质”,只有这些才能从本质上提升一个企业的销售力。
对策:为了避免销售员工在顾客面前表现得过于“专业化”甚至“专家化”(顾客听不懂员工的推销语言,一点人情味都没有),要从培训开始有针对性的给员工统一标准的销售话术,这些话术必须经过培训师和营销经理人根据目标顾客购买心理共同研究制定。谁买你的产品就用谁的口气和立场说话,这是营销的铁律,这才是真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产品只有与顾客的生活完美接轨,才能卖得更火更快。
培训需要直接有效
企业为利益而存在(用经济学的话说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违背利益或大利益(如品牌等)的活肯定不能干。不少公司对培训期望值太高导致最终对培训的评价很低有其根源,但从培训的角度来讲,给不同层次的人培训有不同的内容,给销售人员培训,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他们的销售力。无论是从长期还是短期,都能看到效果。只要有效果,哪怕培训内容“粗俗一点”、“通俗一点”、显得培训师似乎没有很高的水平,在我看来都是合理的。毕竟,企业没有必要花钱让培训师摆架子。培训师为了提高培训的“精确性”(有针对性),还必须主动积极深入一线,做一个市场的观察者,但是,你必须看得比营销员更深更远。发现一个问题,记录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并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训师还必须是一个市场的研究者)。长此下去,方能有效提高销售力。
培训需要直接、有效,实在一点,这就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