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扩张期,如何根据候选者的简历对人才进行识别分析?如何使人才类型与岗位责任相匹配?而企业对频繁跳槽者又该持何种态度?进而如何使用?
该聘用谁“操盘”战略?
梁山泊大梁集团是以旅游、零售、酒店、生态农业、地产等产业为主的多元化综合性集团公司,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人才的紧缺性日益凸现,公司迫切需要有战略规划能力的人才。因此公司决定成立集团战略发展部,公开招聘战略发展部总经理,最后有两位应聘者进入董事会视野——梁山好汉鲁智深和武松。然而集团人力资源部和公司决策班子对录用犯了难,因为两人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之处。
鲁智深是大学本科毕业,市场营销专业,大学期间以文笔好、口才好、外语好而著称,大学毕业十年来从业经历复杂:做过公务员、进过外企,投身过IT,也在民企打过工,先后担任过市场部经理、战略部门主管,高级顾问等职务。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哪一份工作超过两年。
而武松1994年大学本科机电专业毕业,毕业后出国攻读MBA,1996年回国后在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做了三年讲师,1999年底辞职下海,在一家以机械制造业为主、服务业为辅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工作至今,做过办公室文案主管、行政部行政主管、市场部主管、副经理、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大梁集团认为:鲁智深思维活跃,机智,语言表达流畅,沟通能力强,工作经历丰富,能战略性思考问题,但知识结构合理性欠缺,不稳,跳槽频繁,且跳槽频率在加快。
而对武松的评价则是:逻辑思维能力强,沉稳、内敛、有涵养和气度,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完善,不足之处是张力不够,活力不强,英语水平一般。
选择一个合适的战略发展部经理对大梁集团至关重要。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企业需要的?鲁智深与武松的经历应该怎样进行分析和判断?企业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选择人才?带着这些问题,大梁集团掌门人宋江派神行太保戴宗星夜兼程赶赴京城,听取《中外管理》专家团的意见。
孰优孰劣
如何对人才进行比较分析?
王京生:
我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中国人喜欢定性分析,而定量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应用特别少。
大梁集团做出选择之前,我们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两人适不适用,能不能用,和怎么去用的问题。适不适用是录用人才的第一步,就是对人才进行不仅是定性的分析,而且要进行定量的分析。要找出人才的优势和劣势,其中包括专业范围、从业经历、行业特点、工作时间、任职情况、工作责任、性格倾向等等。根据每个人情况列出很多细化的分类项,然后逐一进行对比分析。他们能够干好的工作是什么?他们最合适干的工作是什么,他们最喜欢干的工作是什么,我们最需要他干的工作是什么?
赵 琦:
二人都是70年代人,学历背景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研究生。在经历方面,职业经理鲁智深比较复杂,12年8家企业,武松11年2家单位8个职务。这是两个人背景的比较,实质上没有太大差别。这时就要根据企业特征选择——如果企业是开拓型,则想要继续开拓,鲁智深型的适合。如果企业希望在行业里面纵深发展,可能武松比较适合,这是与他们的经历相匹配的。吴彦达:
武松也有自己的优势,一是他有MBA的经验,有战略的基础。二在企业里面做过多种职务,做过文案主管、市场部主管、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等等,说明他具有做宏观决策的基础。
德、才之辩
频繁跳槽者是否无德?
冯鹏程:
第一我更看重职业稳定性,也就是职场中的“德”。某人一辈子在一个企业,代表一个人成熟和慎重。在选企业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和自己匹配的企业,因为职业规划的成功说明你的思维是比较成熟的。鲁智深换的单位相当多,岗位更不用说了,在我看来他的“德”逊于武松。
第二是专业问题,也就是是否有“才”。从武松的经历来看,他至少是在一家单位作过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而且做的也不错,7年的工作也得到了认可。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夏海涛:
一个多元化的公司,每一个业务单元都非常独立。公司的快速发展,往往人才就会供给不上,所以要成立一个战略发展部,找一个战略发展总经理。作为人力资源部,需要明确规划出战略发展部的职责是什么,期望招聘来的经理对公司的贡献是什么,他的职责是什么。
我认为一名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至少要具备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力,第二是行业的洞察和敏感能力,第三是战略思考的眼光与能力,第四是系统化推进的能力。这是这个职位必须具备这几个核心内容。
如果没有明确要求,仅仅凭借简历和感觉,永远选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鲁智深与武松两人的背景和简历,已经证明了他们都具备这方面的素质。但是,鲁智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非常失败(频繁更换),所以企业很难放心把集团战略规划研究放在他手上。
吴彦达:
用一个人——很有“才”但没有“德”,肯定会给企业带来一种负面的危害,等到出事之后在去亡羊补牢成本很高。鲁智深就属于这种人。而且由于公司是非常多元化的公司,战略部门需要对各个行业做出不同的规划。这就对“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武松在这方面的“才”是不具备的。
所以,武松与鲁智深两人,一个是有德没才,一个是有才没有德。武松有德但是没有道,而鲁智深有道,各个行业都做过,很适合这个规划部的总经理,但是他没有德,会给企业带来不确定因素。赵 琦:
鲁智深也不能说没有“德”。难道仅仅因为跳了几次,“德”就不好了?“德”好不是因为几年不跳槽。从武松的角度看,7年不动窝,只能说明他自己本事有限,对自己没有信心,也没有魄力,是“才”不足。这时企业就不如选一个敢于做、并且能做的人上去。
慧眼识金
如何根据岗位找人才?
陈 颂:
作为猎头,要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必须清楚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人。一个人才,由材料的“材”,变成人才的“才”,最后变成自身有价值、带贝字旁的“财”,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技能上、学习上和能力上不断地加强自己。实际上企业最需要的,是贝字旁“财”的人,这种专门人才才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真正的财富。武松与鲁智深,都是人才,但在现阶段,谁能给大梁集团带来“财”,谁才是最需要的。
吴彦达:
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一定是从不完美里选择的,这非常现实。我们用的人都是不完美的人。在“德”的方面分析鲁智深和武松,没有什么差别。鲁智深尽管职位变化很大、看似职业规划很不成功,但是实际上很多是外力作用,并非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必须看到鲁智深是有能力的。武松在“德”方面是没什么瑕疵的人,但长年呆在一家企业,容易受到局限。所以这两个人的比较,不能局限在“德”方面。
那么我们需要在“才”方面去甄别谁是企业更需要的人。这跟企业的战略、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有关系。
王京生:
谁更适合大梁集团,要根据应聘岗位具体的要求和特殊要求来考虑。这里面战略发展部经理说明书仅仅是一般性的条件,每个企业性质、专业和发展阶段不同,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其特殊的具体要求。要找到适合的人,首先要吃透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岗位的要求,对人选对号入座量体裁衣,分析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分析符合岗位百分比,按照差距排出顺序,按照类比法进行选择。
在选择中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抛开问题看主流,第二是要考虑非智力因素。在业务能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最大的取舍点看这个人非智力因素如何,也就是我们所谓人品、人格和人性。有一种现象是:金子往往就在脚下,但是越近越看不清楚,越近看清楚的越是人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所以大梁集团可以考虑先从内部挖掘人才。
人尽其才
如何任用频繁跳槽者?
吴彦达:
作为企业来说,都有一手软一手硬,软就是人性化管理,硬就是制度。因此对人才要通过一定利益的约束,采用年薪制或其他方式,这样可以使其有稳定性。
从我用人的经验判断,企业如果人才流动性很强,那么企业是很危险的企业。新进员工从熟悉、培养、信息积累到成熟,这时如果任其自由离职,实际上是公司的一大损失。再优秀的人才也有一个熟悉期、成长期,频繁换人会提高成本。核心的部门、核心的人员一定要稳定,有些基层部门则要保持一定频率的流动。
聂和平:
把武松作为总经理,把鲁智深作为副总经理,这样便同时具备了武松严谨的作风与鲁智深的能力。我觉得这两个人结合起来是很好的组合。战略研究需要各种人才。鲁智深不满意的地方,可以跟他做一些沟通,给他一个很好的规划远景。对人才的规划,人力资源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因为每个人才都需要这种规划。从鲁智深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指导,他的阅历和创造性,会为企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王京生:
鲁智深与武松都没有参与过大梁集团目前业务,他们对业务情况、公司整体规划都不清楚。如果说这两个正职和副职都作为空降兵进入集团,在短时间很难进角色。在人才引进上,要有冷静的头脑:一方面人才要符合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在现阶段能够满足人才的要求。像鲁智深这样的人才一旦进入企业,可以在总经理助理的位置上过渡一段时间。在工作中发现他的长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过渡往往是考验人的好方法。并且对这种人才,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驱之以利,绳之以规,这样才能让他对企业的贡献最大化。
樊成才:
从简历中,就能看出鲁智深做事情非常有积极性,很有激情。但是他又不太稳定,跳槽比较频繁,他可能是在寻找一种与自身契合的公司文化。从跳槽的经历来讲,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是市场营销、销售人员是最需要的,他具备个人能力。所以只要让鲁智深人尽其用,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能量,并且老板念好紧箍咒,给予很好的控制,他为企业创造的利润和价值将远远大于武松,因为他敢于冒险、敢于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