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内部品牌管理并非人人必要,中国企业在经历了一轮“企业文化浪潮”的浮夸洗礼之后,如果再跟风赶潮进行内部品牌管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生活与工作干劲莫不是一场劫难。内部品牌管理的提倡是否必要,应视行业与市场的实际需要而定。对于一个顾客更看重产品实际利益而非品牌的市场而言,提倡内部品牌管理会是一句名不副实的空话。内部品牌管理理念的产生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一是行业与市场是否需要企业塑造品牌,二是企业的品牌调性系统是否规划齐全,是否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品牌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对于品牌仍然存在着很多误解,认为商标即品牌,名字即品牌的比比皆是。事实上,这些仅仅是完整意义上品牌的一部分,真正的品牌应该象一个人,有着人的相貌、性格、气质与文化举止,有为人所接受的特长与技能,这些“品牌人”的特征定义,就是通常所说的“品牌调性系统规划”。应该说,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仍然有很多行业与市场是不需要塑造品牌的,因为它们的顾客在购买决策时,压根就不会考虑品牌的因素,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自己的实际消费需要,而不是品牌所带来的归属感、身份感与荣耀感。品牌是否重要,不是由企业老板说了算,是由顾客说了算,顾客在购买决策时越看重品牌,品牌的塑造就越重要。无所谓品牌,也就无所谓品牌内部管理,因而需要进行品牌内部管理的,仅仅是部分行业的部分企业,而有意识、有能力、有资金实力进行品牌内部管理的,更是凤毛麟角。品牌内部管理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需要企业的品牌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品牌调性系统规划,有清晰的品牌文化、个性与内涵,有清晰的CIS识别,更需要企业在各种场合有意识的进行内部品牌宣导活动策划,让品牌的个性与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活动深入人心。沃尔玛的员工代言与其说是广告行为,倒不如说是针对内部员工精心策划的一次有效沟通。这些习惯上被称作“怪招”的活动策划,会让内部员工对品牌的体验更加深刻,它所起到的效果远比课堂上空洞生硬的说教容易接受得多。内部品牌沟通也需要策划很多公司在内部品牌文化导入上,从高到低、从前到后会有清晰的指向性,他们往往会从高到低的进行培训,先培训完部门总监级高管,再培训部门经理级主管,再到下面各部门主任与领班,这种按部就班的行政式说教培训是企业最常采用的方式,但也是收效最微的方式,因为被培训的人会被认为是“走过场”。尽管人力资源部的培训经理们在课堂上会引入PPT声画图文演示,会引入一些别开生面的小游戏,会动辄搬用学校里的考卷评分方式压人,但这些并不认为是有效的导入方式。现场效果说明一切:在偌大一个培训教室里,总监之所以去是因为有总裁在场,不好不去;经理之所以去是因为有总监在场,也不好不去……,每一级管理者参加培训似乎都是“被迫”,培训经理在讲台上面滔滔不绝,“被迫”培训的管理者们则要么交头接耳,要么打瞌睡,要么想着自己部门的烦心事。常听一些不知深浅的人力资源同事说,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或者新品牌理念的导入,不就是在公司内外分别就员工、经销商、媒体等召开一些沟通会吗?举措大一点,不就是新LOGO展示会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是召开会议,不外乎是主管领导讲话,或者PPT讲解,用口进行“填鸭式教学”。教育界奉行多年的“填鸭式教学”早已被批得体无完肤,难道企业界的培训还要重蹈覆辙吗?大多数时候,不管是人力资源部还是市场营销部,都存在着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只要针对顾客、媒体与公众群体的信息沟通才需要策划,针对内部员工的沟通就不需要策划。正因为不需要策划,他们才会不加考虑的采用单一“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内部信息传递,而不是有意识的策划一些活动或举措,让员工在体验中加深对再定位后的新品牌理念的感受。我曾经见识过这样一个总经理,在新LOGO的名片应用上,他前前后后要求返工三次——第一次是因为新LOGO主体颜色与标准色有点细微差别,第二次是因为纸张的厚薄没有达到要求,第三次是因为新LOGO摆放位置不符合CIS系统的文本规范。集团上下几千人,以人均两盒名片的成本计,三次返工的成本投入有多大,中间反复的隐性时间成本又有多大,但该总经理对他的决策非常坚持,他认为新LOGO如果连名片应用都规范不了,在更多的应用场合能规范起来吗?这个事例会让一些习惯做“甩手掌柜”的咨询公司难堪,进行企业CIS系统规划远远不是设计几款LOGO或拼凑上百页的使用文本规范那么简单。执行的方方面面需要有很多细节上的智慧,需要高层的以身作则与亲身示范,需要对所有的沟通活动进行创意性设计,如同沃尔玛的员工形象代言人策划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