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3·15,美国的一批食品、化妆品也在近日上了本国黑名单,其中包括著名的露华浓染发剂、强生、帮宝适婴儿卫浴产品和白兰氏鸡精等。这也是继部分洋奶粉涉嫌三聚氰胺事件后,又一批外资品牌出事。
尽管强生公司发表声明说,检测出的有毒物质含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白兰氏方面也向媒体强调,产品没有质量安全问题,出现召回的原因是“美国进口规则有调整”,但这都让人们进一步体会到:即使是跨国巨头的产品也并非锁在保险箱里,能够万无一失。
多年来,国民对外资品牌奉若神明,既迷又信,无论是电视、电脑还是手机,甚至一包纸巾,都觉得只要是国外产的就是好的,只要买洋品牌就有面子。而事实上,近几年国内外对外资产品质量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以美国要求最为严格的食品、药品为例,品客薯片、可口可乐芬达提子味碳酸饮料、雀巢咖啡豆等均榜上有名,而以“万络”案为代表的全球药品召回或警示案更是接二连三。
三番两次,难道不该让外资品牌走下神坛么?我们应当明白,洋品牌显然不是密不透风的铁箱。但与此同时,也不能陷入一种迷失状态———因为公布的一些质量事件而冲动地不顾一切地将其踩在脚下大肆践踏———它其实就是工业化流水线上的普通产品,无论体制监管得再严格,没有一万,也有万一。
消费心态摆正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国内品牌应该如何迎战外资品牌。
在很多领域,本土品牌和外资品牌是有得一拼的。有媒体对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城市里的数十个2008年购买冰箱的中国家庭采访发现,居民不再过度迷信洋品牌。北京一白领便称,“以前还是好面子,觉得外国品牌的冰箱有档次,其实现在这些品牌都是在中国设计生产,与其多花数百元去买一个贴着‘洋商标’的冰箱,还不如买一个中国本地的一流品牌更实在些。”
尤其是在今天的经济形势下,高性价比成为国人购物标杆之一。而如何紧抓机遇深挖市场,恰是国内企业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