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由于历史的原因,品牌俗称牌子、货号和牌号,是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的商业名称及其标志,通常由文字、标记、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品牌是一个集合概念,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和品牌角色四部分。
名牌,顾名思义,是知名品牌、著名品牌的简称。名牌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具有杰出表现、得到顾客忠诚与认可的、能产生持久的巨大的效应的品牌。名牌是品牌的归宿,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我国,几年前,一些企业用大量广告造成名倾一时的市场效应,就误认为自己的品牌已成为“名牌”,人们也往往认为名牌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品牌,而忽视了名牌的其它特征,把“名牌”这个词滥用了,庸俗化了。尤其是假冒名牌,把“名牌”这个词贬值了。因此,近几年就不再用“名牌”这个的词来表示著名品牌的产品,甚至忌讳用“名牌”这个词,而改用“品牌”了。现在,人们为了既与通俗化的“名牌” 相区别,又想与普通的品牌相区别,就创造了“强势品牌”的新词来代替。
有人认为,名牌与品牌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像年轻人喜欢大声吆喝,呼朋唤友以期引得众人关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自然的就带有一种浮躁的情绪。而后者却象经历过大世面的中年人而注重内敛,一举手一抬足都渗透着一种理性的光辉。有的企业认为名牌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品牌,误认为经营品牌到了很高的认知度,就是名牌,结果走了许多弯路,甚至走向衰亡。我们熟知的“秦池”、“爱多”、“三株”等品牌至今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它们根本没有等到成为品牌的那一天就陨落了。也就是说:它们离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忠诚度还很远。
这种观点,把品牌看成高于名牌,而曲解了名牌。名牌不是昙花一现的,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经久不衰的,不是*广告或宣传短期造成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长期市场竞争产生的。名牌是社会公众在对企业及其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后确认的一种著名品牌。品牌战略是品牌经营中长远的、全局性的、纲领性的谋划,其最终目的是创名牌和发展名牌。
有人认为,品牌不仅仅意味着产品(质量、性能、款式)的优秀,心理、精神消费才是真正的重点。同时品牌是身份的象征,在十几年前有一块表就是一种荣耀,那是产品力时代,而现在是品牌力时代,仅仅产品优秀远远不够。大街上几十元、几百元的手表很少有人问津,而价值千金、万金的名表却成了许多人强烈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劳力士、雷达表是体现自我价值、身份、地位优越感的绝佳道具。
这种观点把名牌认知为品牌,甚至认为,与大众化、通俗化的“名牌”不同,品牌是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的术语,它们虽然相关联,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一些营销人士把品牌赋予“有品位的”牌子,或商品“品质高”的牌子。笔者认为这是人为地拔高了品牌的原来含义,与品牌的概念和本来的实质是不相符的。品牌是中性词、名牌是褒义词。只有当某一品牌成为名牌之后,其品牌才能成为“身份的象征”,即劳力士成为世界名牌后,同时该品牌也是世界品牌,这时品牌等同于名牌。
名牌与品牌虽只一字之差,“名”与“品”二字却有着本质的不同。笔者认为,应给名牌正名,名牌不仅是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知名度仅仅是品牌的一个方面,名牌还包括很多内容,如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等等。而品牌只是一种商品区别于另一种商品的标志,是商品独特个性的代表。品牌与名牌的关系类似于商标与著名商标及驰名商标的关系。“中国有170万个品牌,却没有一个在世界100个大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见国际商报2006年6月12日A1版)这说明我国并不缺品牌,缺的是世界知名品牌、著名品牌,即名牌。一个品牌要构筑成真正的名牌,必须由许多的含量因素保证。如文化含量、管理含量、营销含量、质量含量、科技含量、广告含量等。只有这许多的含量达到某一“值”时,才能真正成为名牌。名牌既是从众多的同类产品的品牌中经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的,也是自身从一般的品牌发展起来的。像可口可乐、海尔这些世界级、国家级品牌,都是从最初的无名品牌发展起来的名牌。所以,名牌并不排斥品牌,没有品牌,何来的名牌。
无庸置疑,企业的品牌建设或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就是提升品牌所有含量因素,从品牌到名牌的过程,是消费者由品牌产品使用经验形成名牌经验的过程,是品牌信息长时间保持一致性传播的过程,是品牌始终张扬个性、昭显形象的过程,是经营者、营销人员、企划人员时时刻刻关注消费者的过程,是品牌与消费者不断互动沟通持续对话的过程。
品牌是每个企业都可以设计和拥有的,但名牌则是市场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