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款项应收回的要尽快收回,投资要尽快收缩,战区要尽快从全球向重点收缩。” 中研国际首席顾问祝文欣说。 实际上,很多企业从2008年开始,已经着手调整战略。 “本来我们2009年也有一个投入型计划,但现在我们及时做了调整,2008年就推一些男裤方面单独的直营店,自成系统的专卖店。”九牧王集团副总经理范道远说。 而奥康则提前未雨绸缪,早在2003年就与重庆璧山县合作,投资1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 对于先来者奥康来说,西部无疑具有土地、劳动力等成本优势。与温州等东部沿海相比,在重庆璧山每生产一双鞋,企业可节省20%的成本。 杉杉也将两个工厂转移到安徽和福州,以降低劳动成本,留在宁波的工厂则做技术开发。这种做法,让杉杉受益不少。 同样的,在2008年,伴随着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及税务环保等七大新政的推出,仅东莞台企就有至少500多家搬离东莞。 它们中的一部分搬往江西、湖南、广西等内陆城市,一部分则搬往越南、泰国等劳动力和土地更为便宜的国家。 大朗也早在2006年便开始推动产业转移,建立了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并与江西、湖南、广西等地建立产业转移联系,转出低端工序。 位于粤西山区的东莞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已吸引了12家企业落户,解决当地就业5.5万人。 产业的转移也带动了西部产业的发展,“新的订单已经接不下来了,因为老客户的单子在春节前做不完。”成都仁和制衣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说。 四川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秘书长杨淑琼说,不少北京、杭州等地公司向成都服装企业递来了订单“橄榄枝”。 “要提升比较优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说,首先要研究东部如何升级,以及如何向中西部转移,以实现优势升级空间调整。 而杜钰洲前段时间到河南安阳考察四个工业园时,红火的场面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因在于成本低。” 然而单纯的外迁不过是地址的变化,如果不能实现产业升级,企业仍然会走到穷途。 5年前,张华荣从广东东莞来到赣州经济开发区,建起华坚鞋业制鞋生产线。但张华荣并不只是实现产地的转移,而是借产业转移在精益化改造上下大功夫。 精益化改造带来了节约。华坚鞋业进入2008年后,一双女鞋就可以节约0.6美元,税前利润则提高到0.81美元,甚至好于2007年水平。 另外,华坚鞋业还投入巨资提高研发能力,培养研发队伍,以获得更高效益。 同样,在奥康成立了“成本处”,专门寻找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推行精益生产。 目前,成本处已分别对皮料、线、胶水和辅材的用量制订了四大标准。如鞋底刷胶,工人因刷胶方式不同,平均每双鞋用胶量30克,标准化操作后,刷胶量节省幅度超过20%。 “每一处细微浪费乘以庞大基数都是惊人的数字。”奥康鞋业成本处处长黄志文说,“经过标准化处理,生产一双鞋可节省成本1%左右,1年下来节约有望超过1000万元。” 除了管理挖潜,采购环节也成为奥康降低成本的努力方向。为降低成本,做到了快速反应,什么时候需要原材料,配套供应商便第一时间送到。 通过流程改造,可以降低资金积压成本,还能提高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这对于粗放管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而管理混乱则是成本的一个大漏洞。这也是纵横集团备受诟病的一面。原料废品,纵横集团都没有入账。按照正常运营,每100吨原材料,要产生3吨废品。按照纵横集团每天消耗1000吨原材料,每吨6000元计算,这样每天流失的资金就达18万元。 除了在生产上降低成本外,厦门服装企业纷纷对企业网站进行了升级,还有不少企业到淘宝网等开网店。 “开一家传统连锁专卖店,至少需要每年50万元的投入,而要想达到同样的销售额,通过电子商务的渠道只需不到一半的成本。”有企业说。 当然,成本要素中,更为重要的是人员效率的提升。 “2008年3月到5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产量提高11.45%,人均产量提高24.38% 。” 真维斯董事长杨勋说,2007年5月份开始推行CSC9000T后,感受到了效益在节节攀升。原因在于,他先更新设备,即而调整流水线及相应制度,另外还制定了激励的方案,保证员工收入。同时,投入300万改善车间和食堂环境。 和杨勋有同感的还有如意董事长邱亚夫,“在两年多的社会责任建设实践中,确确实实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焕发了职工干劲。” 邱亚夫建立了一整套职工保护体系,把工厂三班改成四班,这样职工休息充分,同时提高工人工资,结果工人情绪高涨,产品质量提高。 同样,“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铜牛文化,员工队伍稳定,就是民工荒时每年春节后员工的返厂率达到90%以上,2008年达到了98%。”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的林士昌董事长说。 在铜牛,2007年劳工合同签约率达100%,员工伙食和交通补助支出近300万元。各类培训4000多人次,每年员工体检及全员保护投入也在100万元。 另外,铜牛每年举行一次登山比赛,金秋十月还举办文艺晚会以及各类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并通过各种制度,实现员工意见表达。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最近铜牛完成了两轮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其实,早在2000年,他们就通过了生态纺织品认证,着力于技术改造和工艺优化,自觉绿色系统责任,为铜牛产品和企业声誉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得到了国际企业认可。2007年11月,H&M前往铜牛考察,在了解了铜牛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情况后,随即大幅增加订单。 显然,企业除了节约支,还要开源? 源头在哪?
如何省钱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