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这个一直在中国大服装产业中所占的总体份额不大、但整体却相对稳定的单品产业,如同整个大服装产业一样,其产业态势发生了系列深刻变化。 在本轮变化中,一些大的集群地内部发生的变化是深刻的,如郑州女裤产业在2007年发生了一场巨大变革——它的产品线大幅调整,由原本的专注化纤开始大量涉足牛仔和棉质休闲。一些原本并没有凸显力量的新集群地开始小有名气,渐成气候,如石家庄的男裤;还有一些产业历史较长,但发展一度落下步子的老集群地开始了新规划,如辽宁西柳的裤子产业。 从本期起,分别从西柳、石家庄、郑州三地产业入手,再度关注国内裤业发展的全新动态,希望以此见证并探求一个单品产业的发展历程。 “西柳西裤”上世纪90年代名噪一时 这几年,相比广州、郑州、泉州等地的裤业,西柳裤业的名气没那么大。但很多业内人士都明白,无论是从产业发展的历史还是从市场的影响力看,西柳裤业一直是中国裤业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尤其是在东北三省那片土地上,西柳裤业的影响力非常大。 西柳的第一条西裤诞生于1978年,那是当地农民丁岐山在家里缝制的。他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依靠做裤子、卖裤子赚了钱,于是当地农民纷纷效仿。所以在此后一段时期内,当地的裤子产业开始萌芽。 1979年,当地生产裤子的人户已经有100多家,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数字又翻了一倍,达到了200多家。可以说,这段时期是西柳裤业的萌芽时期和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其市场辐射范围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为主,还辐射内蒙古等省份。 “西柳西裤”最辉煌的岁月是上世纪90年代。 那时,西柳西裤曾销往全国很多城市,甚至还包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它曾获辽宁省级精品荟萃上榜品牌荣誉,还曾先后多次在大连服装节上获“国际金奖”,被誉为“裤子至尊”。 只是到了90年代后期,相比发展异常迅速的广州、福建等地的裤业,西柳裤业慢慢落下了步伐。在本地市场,西柳地产裤子产品也受到了来自福建、广州等地裤子产品的冲击。 如今,西柳镇共有纺织、染整、洗水、裤子企业1150多家,裤子的年产量达到了1亿条以上。 梳理西柳裤业这一路的发展,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产业和专业市场的彼此成全。 西柳的第一条裤子自一诞生,就和西柳服装市场联系在一起。那第一条裤子,孕育了西柳的裤业,也催生了西柳服装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前,西柳服装市场里的商户基本都是当地的裤子企业,实际上就是裤子市场。后来,无论西柳服装市场如何改变与发展,服务于地产裤子企业发展都是其首先必须承担的任务。正是通过专业市场这样一个平台和窗口,西柳的裤业具备了辐射功能市场影响力。因此,很难说西柳的裤业和西柳服装市场,究竟是谁成全了谁。但其实,是它们彼此成全,再一次证明了中国的产业集群地和专业市场彼此依托、共同发展的水乳相融的关系。 如今,西柳服装市场专门有一个区域主要经营裤子。这些裤子多是地产品牌。那些并不为我们所熟悉的林林总总的品牌汇集在一起,源源不断地发往东北三省的每一个地方以及部分其他城市。 2002年后,产业经历新变化 西柳的裤子企业如今基本都是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西柳镇以及周边的感王镇和虎庄镇。 其中,三四百人规模的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20%,一两百人的企业约占50%,三五十人的企业约占30%。在西柳,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也有,大约有1100人左右的规模,但企业从事的是外贸业务。 对于它们当中的许多企业来说,每年通过批发市场跑的量约为40万~60万条,这是非常保守的估计。“一家50人左右的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一年跑量能达30万条。”当地一位企业负责人介绍。 西柳裤业发生深刻变化是从2002年左右开始的。 和其他几个裤业集群地一样,西柳裤业也是以料子裤,也就是化纤裤子起步的。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当地的裤子都还是以化纤产品为主。但是,2002年后的几年来,休闲风潮也开始深刻影响着这个东北小镇。在最近的5年间,西柳裤业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其产品由纯粹的化纤产品开始向化纤、棉质休闲、牛仔结合的方向转型。目前,棉质洗水产品已经占到了西柳裤子产品的40%以上,男女裤均有。 西柳裤业的主要辐射范围目前依然是东北三省,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其辐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当地一些品牌已经打进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的市场。值得一说的是,近两年,西柳的裤子在其他两个重要的裤子集群地———以女裤为主打的郑州市场和以男裤为主打的石家庄市场也开始占有一定的份额。 但不得不指出,和郑州大量女裤企业开辟女裤专卖模式,走专卖店和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同,西柳的裤子企业多走批发之路,这也使其整个裤业还处于一种相对中低端的经营之中。 西柳的裤子产业也有部分从事外贸业务。其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巴拿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通常,位于大连的外贸公司接到订单,会把部分订单下到西柳去,这种情况在2006年下半年后尤其明显。 品牌意识正在觉醒,面临转型 西柳裤业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如今面对广州、泉州、郑州等裤业集群地的竞争,它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西柳一位裤子企业负责人指出:当地裤子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尤其是缺少品牌意识,许多企业目前还满足于批发经营状态,这已经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西柳裤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和转型,这是其转变形象、实现产业提升的必要。为此,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和部分企业已经动起来了。 2005年,西柳镇政府提出了“名镇育名牌,名牌助名镇”的发展战略。2006年,又提出了“打造品牌西柳”的口号。同年,西柳服装行业协会成立。当地政府正在以“有形之手”的力量,出台系列具体措施,致力于打造“西柳裤子”这个公共品牌。 政策规定:凡在西柳服装市场内的地产品经营业户,有申报国家及省市名优品牌的,由西柳镇政府、西柳服装市场管理委员会、工商分局协调相关部门给予申报。申报国家级驰名品牌成功的,政府承担申报费用总额的15%;申报辽宁省级名牌成功的,政府承担申报费用总额的30%;申报鞍山市名牌成功的,政府承担申报费用总额30%;对于新注册商标成功的,政府承担注册费用的50%;对在西柳镇内的地产品经营业户,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新创鞍山市名牌的地产品,政府奖励人民币2000元,西柳服装市场管委会奖励人民币1000元;创辽宁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奖励1万元;创国家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奖励5万元。目前,西柳有四个品牌已经成为辽宁省著名商标。 政府还带领企业走出去学习。 近两年来,具有一定政府职能的西柳服装市场管委会经常带领当地企业去全国的各大展会以及一些企业去参观学习。用西柳服装市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振菏的话说:走出去,一方面是希望展示西柳品牌的形象,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学习。 政府还努力解决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难题。 这几年,当地政府给企业做担保,使企业可以从银行贷款。2006年,当地企业从银行贷款的数额达8000多万元,政府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的运用、老设备的改造等工作,进行企业的提升。 政府还致力于营造一种品牌建设的氛围。 近两年来,由西柳服装市场管委会及西柳服装行业协会牵头,开展评选西柳十大地产品牌、十大代理商品牌的活动,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去重视品牌、创品牌。 从系列动作可以看出,当地政府正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引导和扶植当地的裤子企业进行品牌经营,并做大做强。这一思路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大力贯彻。 不只是政府在推动,部分企业也开始了加速跑。 在西柳,许多企业目前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建设品牌的重要性。据介绍,有些企业自己花钱去深圳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有些企业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和国内明星合作,买断其代言同类产品的权利。 北极咯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以前,北极咯每年跑量能跑120万条,但在建设品牌过程中,它开始注重渠道的精耕细作,实行渠道规划。如今,虽然它每年做的量有所下降,但企业整体的经营却更健康,利润率也有所提高。 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由于西柳的裤子产品长期辐射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县级市、农村市场等,其产品多属于中低端产品,许多企业也习惯了批发的经营思维和模式,因此,要想在品牌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它们的品牌意识还需要再强一点,转型的步子还需要迈得再大一点,提升的速度还需要再快一点。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