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著名时尚品牌“玛丽亚·古琦”诞生于1976年。倡导者玛丽亚·古琦女士虽然貌不惊人,但内在的领悟力却非比寻常,基于自己对美的感受力和对丝绸品的激情冲动,她决定从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再加一部电话开始创业之路,感觉跟咱这乡镇企业厂长起步时差不多。芬兰这地方冷得要命,夏天才73天,剩下的日子全是冬天,而且还有51天是没太阳的,所以那里的人一般都躲在屋子里,得冬季忧郁症的也比气候暖和的要多。我们亲爱的玛丽亚小姐就是不怕冷,一个人单枪匹马就干了起来。当一大捆一大捆的丝绸运到她家门口后,搬运工就拍拍手走了,剩下她一个人,怎么才能把这么多沉重的东西给卸到地下仓库里去呢?她咬咬牙,把它们全拖到楼梯口,然后一脚一捆,一脚一捆,把这些跟芬兰白猪一样重的原料全踹了下去。如今,玛丽亚女士自然是有自己的专业人员和专业工具搬运原料了,但回想起当年全芬兰独一无二的踹法搬运,她还是感觉自己很英姿飒爽。这位芬兰女子非常懂得“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所以她决定来中国发展事业时,这条中国箴言也帮助她逐渐走向成功:她曾在北京饭店的走廊里过过夜,也曾坐在中国当年特有的普快火车的硬座上跟无数人一起零距离接触。不过好在寒冷地方来的人大多体格健壮,这点折腾对一个老外来说,估计也就当是背包野营在玩一样。几十年之后,她的品牌从一个女人的内心物化成一家像模像样的公司,接着又在瑞典、丹麦和中国全设立了分公司,如今,她已成为北欧家喻户晓的品牌,其商标注册在35个国家和地区,那些想要追求高品位的人,都会去考虑弄一方这牌子的丝巾绕在脖子上舒坦舒坦。没想到,丝巾这种弱不禁风的东西,也能让一名女子成为一方霸主。不过纳闷的是,中国明明是丝绸之国嘛,她干嘛把丝巾运到中国来卖了?想当年,我们这里的丝绸靠那一匹匹骆驼,还有骆驼前后左右的那些大胡子波斯商人,硬是从欧洲那里赚了无数的外汇回来的,怎么到今天,丝绸反而进口来了?原来,中国苏杭一带虽然丝绸商店开得跟水一样要铺出来,但真的就是跟水一样,没品牌的,我们看到好多好多颜色图案都差不多的产品,就是看不见别具风格的品牌。自然,也有特别够味道的作品出来,但那都是用来去参加个什么艺术节展览的,展览完了就被收藏家给掖起来了,哪像这玛丽亚的东西,也是机器成批生产,可就是有文化感觉,什么鸳鸯牡丹西施捧她自己那豆腐做的心之类的题材一概没有,有的全是很写意很现代绘画风格的素材,这些被她叫做“灵感粒子”的东西,不但打动外国人也打动我们中国人,因为时代不同了,西施需要毕加索的帮助。今年春天,玛丽亚把灵感聚集到了于现实生活和银幕场景中。那些老电影还有旧香水的味道,都能激发起创作者对某段难忘瞬间的回忆。这个艺术加工过程我们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唯一能赞叹的只能是最后出来的成品。要是在暮春三月里,扎一方玛丽亚的丝巾去踏青,再邂逅上一个长得像格里高里·派克的男子,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