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细分能持续到何种程度呢?当一个大市场被不断地瓜分再瓜分,变成无数的小市场的时候,要找到有利可图的细分市场就变得相当困难。菲利浦·科特勒在《水平营销》中曾经指出:市场细分与定位策略的不断运用尽管能扩大规模,但最终会导致市场的饱和与极度细分。而从长远看,市场细分弊大于利,并会降低产品的成功率。因为市场的过度零碎化与饱和状态使得利润来源越来越小,几乎不足以支撑一个产品和品牌的成长。
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的极度细分,各细分市场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模糊,导致产品与产品、品牌与品牌之间愈来愈相似。创新能力在下降,没有根本的质的变化,只是同一体系内的微调。这种细分的作用只是将原有的市场进行了深入挖掘,将一些潜在消费者转化为现实消费者,并没有真正拓展出全新的市场空间。随着更多新产品新品牌的加入,吸引消费者注意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创新,根本不可能让消费者注意到你,更毋须谈什么现代营销竞争。
市场对创新的要求从未像现今这么迫切又关键。新产品新品牌仍然在10倍速地增加,同时又在10倍速甚至更快地消亡。快速更新和尝试新奇的社会习惯开始出现,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拥挤不堪的细分市场已经不胜负荷,新品牌机会越来越少。
所以,企业的生存首先是市场和竞争对手的选择,然后是营销思维的选择。一旦选定了市场和竞争对手,那么就必须在营销思维上和竞争对手“反着走”。不是试图做得比竞争对手好,而是要区别于它。比如,我们通常想到的消费者购买过程是这样的:好奇心——被吸引——产生兴趣——想尝试——产生需求——沟通——衡量——确定——购买或者不购买。
这其中就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反向思维。首先,他能产生兴趣吗?因为兴趣本身是可以促成购买的,即使没有需求,消费者也可能因为想尝试而购买某样产品。其次,有需求吗?这个是最常识性的购买驱动因素。然后,买了以后消费者心理舒服吗?是不是可以带给他愉悦的心理感受。最后,还要想想划算吗?因为赠品而产生购买的可能也是很大的。
另外,在营销思维反向思考时,还要想到是否可以让消费者能分享彼此原本无法涉及的市场领域,从而让消费者衡量后确定购买,再从需求去考虑产生好奇心。这样,就能让优势资源更为强势,直至竞争者不可超越,因此有机会打破间隔格局,可能占领竞争对手更大的市场份额。
总之,从反方向考虑营销思维时,新的销售方式,新的渠道、新的价格体系、新的促销方法、新的概念等都可能对消费者产生比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当企业反向思维时,必须在市场层面及营销组合层面进行思考,以便从目标消费群、使用场合、使用时间、渠道、价格、促销、营销组合方式等方面创新。这样,对于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不仅能得到一种新鲜的体验,还有可能使销售和品牌的美誉度得到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