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蒙牛高层于情人节那天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的言论,让我如鲠在咽,不吐不快便写了《蒙牛蒙人 品牌之殇》一文以飨网友。当时,蒙牛高层竭力辩护特伦苏OMP牛奶是安全的,所谓OMP就是BMP,并宣称其OMP物质就是从新西兰进口的BMP(牛奶碱性蛋白),生产、工艺和组成在FDA有认证,BMP在2007年6月获得了FDA的GRAS认证,而且还像模像样地出示相关证明文件(当然,在事发之前,蒙牛公司宣称OMP是其发明的,在此就不再赘言)。令人惊诧不已的是,在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里,号称“无冕之王”的记者们便证明了蒙牛又再次施行蒙人的伎俩。
据有关媒体披露,来自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消息称,并未对“牛奶碱性蛋白”(BMP)食品原料进行过安全性认证。FDA新闻办公室史蒂芬妮·柯斯内克19日透过电邮向《财经》表示,FDA确曾收到过两个牛奶蛋白产品的GRAS告知材料,一个是由日本雪印公司委托美国一家公司提交的,另一个是名为Calpis的日本公司提交的。她强调,当公司向FDA提交GRAS告知材料后,FDA的回覆文书并不意味对该公司产品的认证。蒙牛技术总监母智深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出示的那份编号为“GRN 000196”的FDA回覆文书,针对的是日本雪印公司的食品原料,与蒙牛并无直接关系,因为蒙牛对外声称,其BMP是由上海统园食品公司代理从新西兰Tatua公司进口的。也就是说FDA不承认认证过蒙牛的“MBP”还是“OMP”。
我想这不是蒙人,那会是什么呢?除非《财经》等媒体的记者们统统也拿自己的品牌开玩笑吧!料想不可能,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必要冒如此之大的风险去赚那一点点眼球;再说美国FDA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机构,既然《财经》的记者可以询问,其他记者同样可以;更何况蒙牛拿不出那家新西兰公司的BMP被FDA认证的证书。既然认证过,要拿出个证书看看有什么难的。即使如此,那也只是外国人的认证,依然违反了中国的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因此,蒙牛公司如此蒙人的狡辩实在是一无是处,只有适得其反的苦果。
坦诚地讲,蒙牛公司处理此次“致癌门”事件的手法实在是不敢恭维,原以为过去曾创造过不少“营销神话”的蒙牛也是如此般的“肾亏”。只会贯彻中国人一贯以来的最为擅长的“公关”——去攻那些官员和专家的关。在“盛情难却”的无奈之下,有关部门只好出具一份“OMP无害论”的暧昧结论。而蒙牛高层以为有了那个结论便如同“尚方宝剑”,也便有了上次情人节的记者招待会,并在招待会上变本加厉地继续蒙人,试图蒙混过关。结果呢,苦果越酿越苦。因为时代不同了,由于经历过太多的“苦难”之后,今天的消费者和媒体已经变得比较聪明了,不再相信那些过去曾经是权威的部门和专家,再加上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今天的民众可以非常便捷地获得许多咨询,当然也包括记者可以非常快捷地得到美国FDA的回复等等。同时,普通的民众也具有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忽视品牌受众的口碑的力量那是非常愚蠢的,正如笔者在《品牌速成大师》一书中所论述的那样,“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便利和通信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其应用的飞速普及,人类生活的地球越来越像是一个小村子,信息几乎可以同步,口碑满天飞。网络博客畅所欲言,网络聊天无所不谈,媒体新闻无所不有,手机短信快捷方便,通信费用不断降低……使得口碑传播易如反掌,大家就可以像过去村子里、市井旁、墟镇上那样口耳相传。当口碑传播易如反掌时,口碑就操控着这个依靠口碑而凸现力量的品牌,它可以让品牌速成,当然也可以让品牌速败。”如今的结果正好证明了这一点,据《中国经营报》的最新报道,“从目前的销售情况看,特仑苏OMP奶在有些地方的销量下跌了40%~50%,尤其是在广东等蒙牛强势的市场更明显。”实际情况恐怕还要严重。
就在蒙牛非常倚重的广东市场,当地媒体还披露,“蒙牛集团曾公开宣称的特仑苏OMP牛奶可以退货的承诺有忽悠之嫌。许多消费者质疑,承诺退货客服电话却打不通,这承诺到底能不能兑现?记者连续两天无法拨通蒙牛公司的客服电话,广州、中山的蒙牛经销商表示未收到总部的通知,超市方面则反映还没接到通知。”
蒙牛公司如此依靠“蒙人”的手法处理此次危机,看似聪明,事则聪明反被聪明,将会酿成的不再是难以下咽的苦果,而是毒药,继续下去只能是品牌之殇。如今,惟一可行的选择那就是回头是岸,重新回到人性善的一面,回归到危机处理的正道:开诚布公,补偿损失,安抚顾客!而绝不是继续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