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在北大上课,老师用了半天的时间给我们讲兼并收购,让人思考颇多。
在2009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势之下谈兼并收购,无论是对于本土品牌,还是国际品牌来说,都是一堂相当严肃的课。理论上讲,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品牌的扩张都被罩上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兼并收购的话题呢?笔者认为:这堂课的初衷应是为中国本土品牌并不大擅长的兼并收购领域提供一个思考的素材。尤其是近日中国服装领军品牌杉杉的被收购事件,以及将在3月的CHIC上,歌力思和凯雷将携手举办新闻发布会等新闻,都向业界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服装品牌开始在兼并收购领域施展拳脚了。当然,他们扮演的大多是被收购的一方。
据悉,国际服装服饰领域的兼并收购,大多表现在同业收购和投资公司收购上,其中,同业收购最多。像刚刚伊藤忠收购杉杉28%的股份就属于同业收购的范畴;而凯雷资本进入歌力思则属于投资公司收购,也就是业外收购。
其中,服装服饰领域兼并收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奢侈品产业的收购,比如:LVMH集团就以兼并收购见长,据统计,他们在1986年到2006年的20年中,收购数量达81次,被收购数量达10次,收购额达到175亿美元以上,可谓频频出手。
有一组数据特别值得国内本土品牌关注:奢侈品产业兼并收购,收购方市值平均上涨1%,被收购方市值平均上涨4%;而对于非奢侈品产业的兼并收购来说,收购方的市值往往应声而跌,被收购方的市值却平均上涨10%。
如此看来,在兼并收购中,被收购方得利会更多一些。杉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悉,他们的市值在短短十几天上涨50%以上。
接下来的问题是:哪些中国时尚品牌最有可能被收购?中国的时尚品牌在此轮兼并收购中意欲何为?
兼并收购更多表现在资本层面上,在资本的游戏中,你永远不知道这些奢侈品巨头们在想什么?比如:业内普遍看不懂的Richemont收购“上海滩”,LVMH收购文君酒,这两个被收购的中国品牌在业内可以说是名不见经传。
而笔者想问的却是:作为兼并收购的另一方,中国的本土品牌们知道自己想干嘛吗?据我所知,中国的上市服装品牌中,兼并收购为他们带来的利好更主要的表现在市值的增长上,至于能否真正创造价值,除了理论的估值以外,并没有进入到实际的可操作层面。而对于业外资本进入的中国服装品牌,他们更多的战略目标是上市。摆在这两种类型品牌面前的一个艰巨的课题是:同业收购中,民族品牌是否有被吞并的危险?业外收购中,本土品牌该如何花钱来创造可持续的核心价值?
不知道国际惯例中谁被收购谁受益的成功神话能否在中国被复制。在这块土地上,兼并收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