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染企业可以说是一直活在阴影里面的行业,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印染行业的地位逐渐得到了纺织行业的重视,成为了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但是长期的冷遇似乎已经剥夺了众多印染企业的活力,在突然间被抬到耀眼位置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1. 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链的融合不够中国的框架印染行业应当迅速溶入世界产业链的整体框架体系,摒弃简单的加工基地的尴尬局面,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价值链段。其中要加强与上游原料生产、纺丝、织布的联合开发,增强印染行业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强与下游服装设计、面料设计的、成品生产的联合,紧跟国际服装发展的先进趋势,形成在花色品种设计、产品功能设计的完美结合。最终摆脱简单来样、来料生产的低级的经营模式,向高增值,高技术领域推进。形成中国世界服装行业的高端地位。2. 小批量多品种对规模化生产的矛盾中国印染行业的计划经济的历史,使得大企业的规模化生产适应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形成了目前印染行业的规模不经济性的怪现象。在南方的中小企业的小批量反而比国内的大型印染行业的经济效益良好,生存风险低。因此面对矛盾,大型印染企业的应当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引进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及模式,提高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在产品生产安排、工艺设计、物流管理、人员配备方面的统筹安排方面逐渐发挥大型企业的规模效益。形成以市场、销售为龙头的产、供、销的柔性体系。3. 对印染技术重视过多,但对客户产品花色品种的需求把握不足印染行业上游的原料、纺织的技术合作较多,单纯为适应布匹的印染技术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下游主导消费趋势的服装设计、地域文化、经济能力的研究不足,对世界范围内的客户需求特点把握不足,不能紧紧跟住世界印染面料的发展趋势,从而不能形成中国理念的印染产品。因此应尽快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健全市场研究机能,完善内部营销体系建设,逐渐完成从生产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的转变4. 品牌族的建立缺乏客户导向,缺乏延续性品牌的建设思路比较简单,对于产品品牌系列的设计缺乏长远考虑,延续性差,致使品牌形象不明确、定位不清,更为严重的是品牌间相互冲突,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产品命名的相当一部分仍然沿用工业标准命名,过分强调产品内在肌理及工艺,缺乏客户意识,没有号召力,不适应现在的客户对功能特点的需求。5. 内部营销意识淡薄,缺乏合格的营销人才内部营销管理松散,没有完善的计划、实施、监控、反馈的机制,仅仅停留在简单推销的阶段,对市场的客户需求、竞争分析等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在组织内仍然没有完善的体系。市场与销售严重脱离。营销人才缺乏,长期的管理滞后造成人才的流失,以及人才的钝化现象,在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方面仍然有相当的时间要走。6. 激励机制落后,等靠心理严重国有企业的内部目标管理、绩效评估、薪酬待遇等的激励机制体系极为欠缺,大锅饭心里依然十分严重,由于是国家支持的出口主要行业,更加加重了企业的依赖心里,内部的营销人员仍然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由于机制落后,企业的坏帐严重、效率低下。资金体外循环、拉走客户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内部的营销管理体系,维持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大型印染行业的燃眉之急。7. 信息化建设,形成全新的快速反应机制(生产与销售的衔接)尽快完成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精益化生产的基础保障,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市场与生产、生产与供应、研发与生产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在人员与管理、效益与成本、考评与激励的全面提升8. 销售渠道缺乏,产品缺乏渗透能力大型印染企业,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天生缺乏渠道的建设与开拓能力,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染布需求逐渐转变到对于成衣的需求,这种市场的转变需要企业扭转经营思路,在渠道的建设上应区分城市与乡村、企业与个人、大客户与小客户、服装用布与产业用布、南方与北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环、国内与国外等各方面的因素,构建直销、分销的渠道有机体系,从而奠定企业向市场渗透的物质基础。形成企业的市场物流、神经体系。发表于《内部刊物》欢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王建,拥有十几年的跨国企业管理及市场运作经验,曾先后任比利时埃特尼特(中国)有限公司;德国贝塔斯曼(中国)公司等多家跨国企业的营销副总或高级管理职务。820现代营销军校、博纳&盛道长期举办《如何快速“制造”销售人员》《营销军团干部“模压式”训练营》等大型公开课,该公开课对以上探讨的问题会有更为深入的阐述。联系人:秦老师,www.820school.com. 邮箱: bnsdql@tom.com, tel:010-62969102-807 1314636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