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的服装商业,要往哪里走?
2007年,国美大举进军服装商业的动作,让人不免对中国服装商业多看几眼;而2008年的春节一过,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服装商贸委员会在温州成立、中国服装商贸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召开,更是让人对“中国服装商业”有了新的思考。中国服装商业正经历着什么?会给中国服装行业带来什么?我们和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副会长彭桂福、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一起来探讨。
记者:中国服装商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彭桂福:计划经济时期,国有垄断,百货一统天下。在城市里,所有的东西都在百货店卖,没有别的商业模式,百货的份额占到90%还多。农村则是供销社。当时可以说是大面料、小服装,消费者买面料的多,买服装的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国退民进,原来国有的纺织品服装渠道都不存在了,各种民营的批发市场、经销商、代理商等兴起。除百货以外,贸易中心、连锁、卖场、专卖店等新型商业模式陆续出现。现阶段,民营经济占绝对垄断地位,批发市场已经转型成各种专业市场,服装商业模式越来越多。小面料、大服装的时代到来。
郑晨爱:服装在商业经营模式上的变化很快。九十年代主要靠批发,后来发展为连锁加盟、专卖店、直销店,这几年是大超市、大卖场、商业街,还有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奥特莱斯目前在中国已开了200多家,发展很快,国内的海澜之家也是这种商业运行模式:店都开得很大,开在郊区,商场面积动辄就是上万平方米,商业的零售模式受到挑战。还有ITAT,在国内开了600多家,值得我们去注意、研究、探讨。
记者:中国服装商业现在处于什么水平?
彭桂福:中国的服装商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还没有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赢利模式;二,还没有形成领导型的服装商贸企业和品牌;三,服装商业和服装品牌还没有形成互相促进的和谐关系;四,服装商业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还不成熟;五,服装商业对品牌形成和推广的贡献还稍小。
郑晨爱:正如彭会长所言,只能说是处于初级阶段。像很多服装品牌消费者经常光顾的一些百货,做的其实还称不上真正的服装商业。他们只是把专柜出租出去,然后负责经营管理,并不真正经营服装。
服装商业包括很多环节:买手、推销、陈列、策划、发布等等。成熟的服装商业是必须建立在这些环节已经成熟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成熟的服装商业还必须有成熟的服装商业文化。服装设计都讲究文化,其实商业也是非常需要文化的。而且,当商业成熟时,品牌、代理、商场等的利益将是统一的。而现在,利益根本没有捆绑到一起,各想各的。成熟不是单方面的,是从理念到实践操作的全方位成熟。我们的服装商业可以说在理念上还有很多误区,实践操作上则更是问题不少。成熟的服装商业是多层次的,不同定位的品牌商都应该能找到与之匹配的商业渠道,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也应该找到能满足自身需要的商业模式。如青年人可能就不喜欢到百货里,而是喜欢到商业街上去逛、享受那种气氛。
记者:为什么想到现在成立服装商贸协会、进军服装商业?
彭桂福:中国服装业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服装商贸业也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未来只能通过商贸来引领。任何制造业如果不能通过商贸实现其使用价值,研发能力越强、生产能力越强、设备越先进,则损失就越大。没有商贸,研发、生产都没有意义。
而且,如果企业生产差不多的服装,如果商业做得好,就卖的好。所以,同质化的竞争环境中,商业也是寻找突破的重要方式。
进百货难、现有商业渠道对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限制,也是我们成立商贸协会的原因之一。我们去年应商务部要求,做了一个关于服装商贸流通的调查。调查中发现:百货店和服装业的关系不是那么和谐。大量品牌进百货店相当困难,而且进店成本相当高。对于他们,我们并不能要求他们以发展我国的服装品牌为己任,他们在做很多事情时都是要从一个商人的赢利出发考虑的,之所以拒绝中国服装品牌,可能就是考虑到利润问题。而我们要发展服装商业,是以推进中国服装品牌的发展和中国服装产业的升级换代为己任的。
郑晨爱: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服装行业一直在强调加大开发力度、增加附加值、创品牌。这的确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但是我们却忽略了,能够推动这个目标实现的,应该是我们行业结构的优化,要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服装商业应该是第三产业,它不同于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商业文化、市场培养等等,都是服装商业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真正成为第三产业,服装商业才能做好。
现在可以说,制约我们行业发展的重点,不是“做”服装的问题,而是“卖”服装的问题。我们的服装企业辛辛苦苦把服装做出来了,却卖不上价。众所周知,很多品牌企业的很大一部分利润,都被商业流通渠道拿去了。商业上的挤压,使得服装企业没有多少利润可得;没有利润,又何谈开发创新、何谈引进技术、何谈提高管理水平?而且,现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都在不断增加,使得服装企业更是举步维艰。所以,如果商业问题不解决,我们的服装制造企业就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创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也变得有心无力。而且,做得好的服装商业,可以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消费者,并将终端信息很好地反馈给制造商。同时,我也提倡,服装商业要支持我们自己的服装品牌和服装企业的发展。
此外,从全国大布局来看,商贸部有文件下达,对东南沿海城市的加工、出口贸易要从紧控制,对中西部放宽政策,鼓励企业到中西部创业,实现产业向中西部倾斜。这说明我们的企业发展将受到限制,我们向商贸通路转型,显得更为重要起来。
而对于温州服装来说,上个世纪90年代,温州服装产业之所以那么发达,并不是由生产企业的发展带动起来的,而是由商贸流通这一块带动起来的。当时的妙果寺、动力头服装批发市场,西装一条街,在全国都赫赫有名。快速的商贸流通,带动了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那么多的服装制造企业。但到了2000年以后,温州服装行业的商贸通路逐渐衰落了,服装制造企业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记者:中国服装商业应该由谁来做?怎么做?
彭桂福:社会分工是历史必然。这是一个分工和合作的时代,商贸流通的事情就该商业企业来做。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整合现有服装商业的资源,包括服装企业做商业的部分、包括专门做服装商贸的代理商、批发商等,包括百货等等。另一方面,则要结合我们产业的状况、借鉴国外的服装商业模式,创新我们的商业模式。有专家指出,有30多种商业模式在服装商业上都有所体现。显然,我们还可以开发利用更多的商业模式。现在,我们的品牌进百货难,而将来有一天,如果渠道丰富了,也许品牌都不想进百货了。目前具体的商业模式还在研究过程中,商业街是我们目前主推的一个模式。
下一步我们还可能和其他的相关行业协会共同探讨中国服装商业模式的开发。从长远来讲,大家是相互需要的,所以必须和谐共荣。
郑晨爱:现在的虚拟服装企业可以称得上是服装商贸型企业,如森马、邦威、高邦等企业。他们就把销售渠道、终端物流始终放在首位,以市场定生产。国外,像ZARA,也是商贸型企业。这都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但是,目前中国很多服装企业,研发、生产、品牌营销都自己做,其实是很累的。所以中国的服装企业必然会有一个分化,一部分企业只做生产制造,将制造做精;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会成为专门的商业品牌公司,专门负责品牌运营。像国外的服装品牌公司一样,一家公司经营多个品牌,将品牌经营的经验、信息、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所以,我们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服装企业做服装商业。此外,很多服装批发商、代理商也是目前中国服装商业的重要力量。
不过,这并不是说服装商业一定要由服装企业来做。其他行业的企业也可以做,但是一定要让懂行的来做。地产商也可以做服装商业,但一定要是那种服装行业地产商。如有的专业市场的经营者,就和行业很贴近。
后记:在采访了两位会长之后,当想就相关问题,进一步采访在服装商业上有所动作的企业时,对方谦虚地表示:“我们的商业模式还在运作过程,是否能成功还不好说。”其实,不成功又有何妨?中国服装品牌在百货面前的弱势早已苦不堪言,中国服装行业在商业流通上的不尽如人意早已是业内不争的事实。成功固然重要,但做出尝试、开始寻求改变、迈出第一步更重要!